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楞伽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大乘入楞伽经-入楞伽经最新章节 > 第25节

第25节 免费阅读

可是,在万有现象之中,幻化和种种事物,形式上却是有差别的。所以我说,幻化和种种事物,是非同非异的。因此,你和一般学大乘道的菩萨们,对于幻化般依他而缘起的妄想自性,切勿执著它是有是无。总之,这些关于妄想自性的分别和共通关系的现象,便是一般愚痴凡夫们,都在梦幻他的自相缠绕,执著它的有无而形成的。”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语说:

心缚于境界。觉想智随转。无所有及胜。平等智慧生。

这是说:人心被内外的境界所缚,感受和知觉等的妄想,就随着外境而转。如果住在无妄想的最难胜的寂灭境界中,就会生起一切平等性的智慧了。

妄想自性有。于缘起则无。妄想或摄受。缘起非妄想。

这是说:在妄想的本身而言,当它在分别思惟的时候,是有它各别不同的特性存在。如果再仔细观察,将发现妄想的作用,都是缘起而生。因缘生法,从缘而起,从缘而灭,根本上是没有实在可以把捉的。所以要知道妄想的本身,和妄想所涵盖的各种现象和作用,都是依他而起,是缘起无生的,妄想的本身根本就是不实在的。

种种支分生。如幻则不成。彼相有种种。妄想则不成。

这是说:妄想所生起的现象,是有种种分支差别的。它的现象虽有千差万别,但都是如梦幻似的,只是偶然c暂时的显现,根本就是不实在的。

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妄想无所知。于缘起妄想。

这是说:依他而起,对境而生的各种妄想,它的本身就是一种错觉,也就是心被外境所缚的一种变态的现象。妄想的本身是无知的,只不过面对诸缘,就会倏尔生起妄想。

此诸妄想性。即是彼缘起。妄想有种种。于缘起妄想。

这是说:何以说妄想本身是无知的呢因为这些妄想本身的性质,都是依他而起,对境而生,都是缘起而无自性的。虽然有种种不同的妄想,但都是依内外诸缘倏尔生起的。只从妄想去了解内外诸缘,妄想却不能自见其妄想。

世谛第一义。第三无因生。妄想说世谛。断则圣境界。

这是说:佛所说的法,只有世谛[世间万有的事理]和第一义谛[形而上的本体]。除此以外,假使还有第三谛的话,那根本就是空洞的名词和理论,是无因而生的。妄想是属于世谛的现象,并非第一义谛。如果能断除妄想,那就是圣人的境界了。

譬如修行事。于一种种现。于彼无种种。妄想相如是。

譬如种种翳。妄想众色现。翳无色非色。缘起不觉然。

譬如炼真金。远离诸垢秽。虚空无云翳。妄想净亦然。

这里所说的譬喻,是针对上面所说妄想缘起等等的结论。第一个譬喻,是以一般修持观想的人们来说:他们只从一心想象各种事物,就有各种事物的显现。其实,那些事物,根本就不是真的,都不过是妄想所生起的现象而已。第二个譬喻,是以一般眼行翳病的情形来说:因为人们有了翳病,眼里就现出各种色相。这些色相,既不是有,也不是没有,都不过是因为有了翳病才发生的。人们面对内外境界,所生起的色相感觉,也都是心病的变像,依他缘起所生,根本没有其实的自性,但对此幻觉,人们却不自知不自觉而已。第三个譬喻,是以炼金的情形来说:人们的洁净自性,比之如金,坚固而有光辉,当它深埋在尘垢之中,就如金子埋在泥沙夹杂的矿藏里一样,必须要经过一番锻炼洗刷,才恢复到纯金原有的光辉和坚实。所以当人们的妄想净尽后,此心就如虚空,更无一些云翳的遮障了。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

这是说:妄想本身的自性,既不是有,也不是无,那是依他缘起所生。所以一般说心的自性为有为无,各自建立种种理论,互相诽谤,都不过是由于各人自己的妄想执著而已。

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

这是说:如果认为妄想是无性的,只是依他缘起而生,才有妄想的性质,那也就等于是说无性的却能生有性的作用,有是从无而生的了。

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

这是说:妄想本身便是因,因为妄想是依他而起的,所以才说它是缘起,也就是说它是缘起性空的。当它有了现象的时候,便有了名词,名词和现象,总互相关联而起作用的。但名和相是由妄想所生,而妄想又生起各种的名和相。因此所谓有和无,也是一种缘起的妄想而已。

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义。

这是说:所以推寻妄想的究竟,说它是有,当然是错的。说它是无,也是不对。有无都不著,然后才能得到清净智,清净智便是言语的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的第一义谛。

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觉知尔焰。彼无有差别。

这是说:妄想大约可分为十二种,已经在前面说过了。而依他缘起所生的妄想,却是由于六尘的作用。如果觉知那都是自己心上的焰影浮尘,又从哪里去把捉它的有无差别呢

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

这是说:由名c相c分别c正智c如如的五法,就可以了解妄想等等的真实和不真实了。至于说到妄想的自性,它有三种:那就是依他起c遍计所执c圆成实。依他起和遍计所执两种,就是妄想缘起的成因。离此两种作用,便是妄想灭了的圆成实相。所以修行的人,能够善于分别此中道理,就可使妄想息灭,住于真如的如如之境,便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

这是说:一切内外的色相和缘起的各种现象,无非都是由于人们的妄想而生。所谓妄想和色相等各种现象,又都是从缘起而生。此中道理,是彼此互为因缘,互为因果的。

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

这是说:由自觉的智慧去精细地观察,既无所谓缘起,也无所谓妄想。在真如自性的第一义谛中,成性存存,好像如有它的性能。其实,缘起和妄想,都是无自性的,此中哪里还有妄想c感受和知觉的存在呢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

这是说:妄想自性是有是无的理论,无非都是人们妄想的推测而已。人们一有了妄想,如有种种的境界发现。如果在妄想灭了的清净自性的圣境中,哪里会有这些事呢

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

这是说:妄想的生起,就同在清净的自性上,涂了尘垢似的。犹如颜色涂在素纸上,就变成了图画一样。纸上涂满了色相,犹如心上积满了尘影,人们却在其中,由依他而起,遍汁所执的缘起,更加执著妄想了。如果认为其中是另有一个精神思想的主宰者,那就等于外道学者的见解和理论了。

妄想说所想。因见和合生。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

这是说:上面说了这许多妄想的道理,而这些所说的,仍然是一种妄想。妄想说妄想,都是因为分析人们的妄见,以所见和妄想和合而生,才有这些理论。总之,如果能够远离有和无的妄想二见,才是真实的圆成实性。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复次大慧,烦恼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故说三乘。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著非性。无漏界觉。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