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 历代游记选最新章节 > 第 48 章

第 48 章 免费阅读

,五行志之,奈何当吾地而有此异也?”言未卒,有居僧笑于傍曰:“是奚足异?山中苦寒,才入冬月,风起云落,即冻飘山,以故霜雪常积也。”

盖其地当万山之中,嚣尘沸响,扃人间。屯烟佛照,无殊yīn火之潜,故为阳之所不入。去平原一万八千丈,刚风疾轮,侵铄心骨。南箕哆口,飞廉弭节;土囊大隧,所在而是。故为勃郁烦冤之所不散,溪回壑转,蛟螭蠖蛰,山鬼窈窕,腥风之冲动,震瀑之敲嗑。天呵地吼,yīn崖冱穴,聚雹堆冰,故为玄冥之所长驾;群峰灌顶,北斗堕,藜蓬臭蔚,虽焦原竭泽,巫吁魃舞。常如夜行秋爽,故为曜灵之所割匿。且其怪松入枫,石罔草,碎碑埋,枯碧骨,皆足以兴吐云雨。而仙宫神治,山岳炳灵,高僧悬记,冶鸟木客,幽深。其气皆敛而不扬,故恒寒而无燠。

余乃喟然曰:“嗟乎!同一寒暑,有不听命于造化之地;同一过忒,有无关于吉凶之占。居其间者,亦岂无凌峰掘yào,高言畸行,无与于人世治乱之数者乎?”余方龃龉世度,将yù过而问之。

题记:木冰谓雨著树木即凝成冰也。

作者简介: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浙江余姚人。

●清朝岘亭记

金陵四方皆有山,而其最高而近郭者,钟山也。诸官舍悉在钟山西南隅,而率蔽于墙室,虽如布政司署瞻园最有盛名,而亦不能见钟山焉。

巡道署东北隅有废地,昔弃土者,聚之成小阜,杂树生焉。观察历城方公,一日试登阜,则钟山翼然当其前。乃大喜,稍易治其巅作小亭,暇则坐其上。寒暑yīn霁,山林云物,其状万变,皆为兹亭所有。钟山之胜于兹郭。若独为是亭设也。公乃取见山字合之,名曰岘亭。

昔晋羊叔子督荆州时,于襄阳岘山登眺,感思今古。史既载其言,而后人所能知也。今方公在金陵数年,勤治有声,为吏民敬爱,异日蜮以兹亭,遂比于羊公岘山亭欤?此亦非公今日所能知也。今所知者,力不劳,用不费,而可以寄燕赏之情,据地极小而冠一郭官舍之胜,兹足以贻后人矣,不可不识其所由作也。嘉庆三年四月,桐城姚鼐记。

作者简介:姚鼐(1731-1815):鼐字姬传,其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县人,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的主要作家。有《惜抱轩诗文集》,并选编了《古文辞类纂》等。

●清朝游双溪记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已,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严,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jiāo,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媚,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护,蚤匿于岩jiāo,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个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题记:这篇小品于尺幅之中,熔写景、吊古、抒怀于一炉。作品先写双溪岩石青碧,松树茂密如长堤,婉曲如双环。置身环中,四望烟云,或分或合,树石忽隐忽显,变幻万千。夜深人寂,点灯静坐,松声、风声、水声、蛙声不绝于耳,凄清的夜里更令人增添了几许惆怅、几许失落。后写双溪曾是清初宰相张英退隐之地。当年张英功成身退,衣锦还乡,优游山水,是何等闲适,何等潇洒。由此联想到自己满腹经纶,空有报国之志而怀才不遇。自己流连山水的心情与张英怎么能相同呢?磋跎岁月的无奈与忧伤隐隐约约流露了出来,读之情思绵绵,余味无穷。

●清朝游媚笔泉记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塘四,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惠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崔。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片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乎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文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yīn,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楱莽群泉矾石jiāo鸣,游者惊焉,遂还。

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

题记:姚鼐属文融考据。词章、义理为一体的主张,于本文可见一斑。作者先写桐城西北的形胜,次写循龙溪西入,沿途所见之景物风光,而后自然地落在媚笔泉,既把媚笔泉与桐城、龙溪沿途的景物风光连为一幅完整的图画,也在人们眼前现出作者探幽赏奇的志趣。写媚笔泉,一是泉漫石上,为圆池,但终引坠龙溪;一是左学冲于圆池侧筑室,未就,邀客饮宴于此;并以山风骤起,游者惊然而归结尾,隐约含蓄地表现了作者积极入世、不意隐逸的情怀。

描写生动、形象也是本文的特征。如“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啸振岩壁,榛莽群泉矾石jiāo鸣”等向无不如是。

●清朝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yīn,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yīn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