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 历代游记选最新章节 > 第 42 章

第 42 章 免费阅读

半床,盘中新摘香椽,清芬送枕畔,不知今夕何夕矣。山中诸寺,故当以包山为最,寺中又空翠阁为最,惜见山不见湖。东房有小阁,颇兼湖山之胜,而位置未惬。余假榻寺中,后先凡四夕。

题记:包山位于烟波浩渺的太湖之中,风景奇丽。文章前部分写包山寺探幽。寺中美竹修篁,清雅寂静,山拗浓荫茂密,摩云翳曰,而童山处树木惨遭斧柯,光秃荒凉。相传此地曾有仙人修炼,而今丹灶姻销,寒泉涧涸,仙踪杏然。留给后人的”只有仙人已乘黄鹤去的恫然和遐想。后部分写月亮照耀下的包山。朗月当空,出寺眺望,树影jiāo加,明暗相间,月光从树的空隙中洒落下来,银光斑驳。登上高岗,宛如在银色的玻璃城中,玲珑空明,冰清玉洁,恍如仙镜。寺僧更说在冬天积雪的月夜,琼林玉树,景象绝非人间所有。作者沉浸在柔和的银色世界中,久不成寐,闻着床畔香椽送来的阵阵清香,望着窗外的月光,心潮起伏,不知今夕何夕矣。

作者简介:姚希孟(15791636),字孟长,号现闻,长洲(今属苏州)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天启初,入翰林院,为闭党所削;崇祯初,起左赞善,又为权臣所斥。为文博大雄杰,俊伟巨丽。亦能诗。有《循沧集》、《松癯集》等。

●明朝游天平山记

至正二十二年重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指天平山而游焉。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循远公庵。然后由其麓循木且以上,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撑拄,不可名状。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萦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而黑,过者侧足。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既入,则懔然若将压者,遂相引出去。至此,盖始及山半矣。

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登者、望者、哦者、啸者、惫而喘者、恐而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其上始平始平旷,坦石为地,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天之风,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予超乎若举,泊乎若林,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即而yù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之间。时日yù暮,大风忽来,洞谷吟口含呀,鸟兽鸣吼,予心恐,俯下疾呼,有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

于是采菊泛酒,乐饮将半,予直,言于众曰:“今天下板dàng,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离合之难保也。请书之石,明年将复来,使得有所考焉。”众曰:“诺。”遂书以为记。

题记:天平山:在江苏苏州市所属吴县境内,以枫、泉、石为著,并称三绝。山顶平整,可远眺太湖,是苏州名胜之一。在本文中,作者描绘了自己及同游者游览天平山时的神态、感受。其中“山之云浮浮,天之风,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几句,表现出了登高远眺的辽阔境界,而且烈军属出了作者心旷神怡、飘飘yù仙的感觉。作者抓住天平山景色的两大特点:怪石、甘泉,作了细致的描绘。但文章最生动传神的地方还在于刻画了各种登山者的不同动作、神态和心理。特别是作者褰裳奋武,独登极顶时的飘然自得,日暮风作,鸟兽吼呜,愈转愈迷时的恐惧疾呼,这些感情、神态、心理变化的对比描摹,以及他回亭后与同游者的互相讥嘲的口吻,都写得极其生动、逼真。尾部分,作者在感慨时局动乱、盛会难再的同时,仍作旧地重游之想。作者简介:高启(1336-1374),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明初著名文学家。xìng格疏放,不拘于礼法。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明太祖洪武初,被荐修《元史》,授户部右待郎,不受,赐金放还。后因作文有所讥讽,被朱元璋借故腰斩于南京,死时仅39岁。他是明初成就最高的诗人,其诗爽朗清逸,雄健浑涵,与杨基、张羽、徐赉齐名,称“吴中四杰”。部分诗对民生疾苦有所反映。亦有数量不多的的散文。有《青丘高季迪诗文集》二十五卷传世。

●明朝游灵岩记

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间,拔奇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烷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日涵空。虚明动dàng,用号奇观。盖专此邦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必胜,莫可鬼别。如鄙予之陋者,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其客十人复来游。升于高,则山之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岗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幽显巨细,争献厥状,披豁呈露,无有隐遁。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识于今,而素昧于昔也。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顾瞻有得,因命客皆赋诗,而属启为之记。

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也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也。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启为客最少,然放执笔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十人者: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强,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