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 经商十训最新章节 > 第 23 章

第 23 章 免费阅读

、军事、科学技术的组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及最优秀的理论、策略以及方法,来帮助领导者做好决策工作。它是领导者扩大了的大脑,延长了的神经,所以我们又可以称它为“外脑”或“智库”。

纵览古今中外的历史,可以发现,凡是属于重大的成功决策,往往都是在智囊的辅助之下完成的。历史上,任何精明能干的将帅、官员,甚至帝王,无不尽力寻觅天下奇才,为他出谋划策,充当“外脑”。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四起,各据一方,都想吞并他方,一统天下。各诸侯国之间,既斗武又斗智,既养兵又养士。这里的“士”就是谋士,也即是智囊人物。养士最多的恐怕要属齐国的孟尝君了,史书上记载其养士达三千人。一些有见识的君主,也非常重视谋士的作用,把养士当作治国的一项根本办法。

《战国策》就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年,孟尝君的领地“薛”这个地方闹了饥荒,没有人敢去代收租税,这时,冯NFDA1毛遂自荐,愿意为孟尝君效劳。他来到了“薛”地,立即就以孟尝君的名义召见当地百姓,宣布一切债务作废,并把一切债券当场烧毁。老百姓纷纷欢呼“万岁”。冯NFDA1回来以后,就对孟尝君说,看看您的府上珍宝堆积在金库里,家畜多得很,美女也很多,什么都不缺了,惟一缺的就只有一样--“义”。他这次给孟尝君买来了“义”。孟尝君听了之后非常吃惊,但也没什么办法。到后来,齐国换了新的君主,国王因为听信谗言,把孟尝君的宰相之职撤了,并贬他到“薛”为侯。孟尝君上任时,方圆百里,老百姓纷纷扶老携幼,前来欢迎孟尝君,欢呼之声,不绝于耳。这时,孟尝君才恍然大悟,如果没有冯NFDA1当初买回来的“义”,哪有今天如此热烈的夹道欢迎。

而在三国时期,智囊已经达到了军之必备、国之必有的程度,而且分层别次,国有国相,军有军师,各部兵马将领又都有自己的随身谋士,做到了层层有参谋,事事可咨询。刘备曾经说过:“虽有关张敌万夫,岂胜诸葛一良图。”曹cāo在郭嘉死后,曾哭倒于地,说:“郭嘉之死,这是老天要使我失败啊。”刘备、曹cāo始终把得天下与得谋士联系起来。一部《三国演义》自始至终都贯穿了一条思想:成事在于人谋。

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精明能干的将帅、帝王都是善于利用“外脑”,依靠智囊团做出重要决策的。领导的高明往往是建立在智囊团高明多谋的基础上,因为“谋”与“断”是结合在一起的。

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各方面的情况千变万化,商人在决策过程中,更要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只有在智囊团对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制定出多种可行xìng备选方案以及对利弊得失做出充分的说明之后,商人才可以决策。决策之后,如果遇到了重大问题,应由智囊团进行追踪检查,及时修正和调整原来方案或提出应变方案,这是决策工作减少失误,并纳入科学化轨道的一个重要环节。

同时,也应该看到,商人应该在决策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于智囊的谋略,要认真地对待和审慎地处理,不要忘记自己的主导地位。一个成功的商人,要善于利用各类专家的头脑,在专家工作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又不能为专家所左右,牢记自己的职责。商人的职责在于“断”,切记这是商人在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下面讲一个失败的例子来从反面说明智囊的重要xìng。

建安五年春,彭绍厉兵秣马,准备率十万大军攻伐曹cāo。袁绍的谋臣田丰认为此举不足取,便对袁绍说:“现在徐州已经攻破,曹cāo军队锐气大增,不可以轻敌,不如观察一段时间,发现时机再行动。”

但袁绍头脑发昏,哪里听得下去!

田丰再次进谏,袁绍发怒了:“你们这些文人弄文轻武,使我丧失大义!”

田丰仍在劝戒袁绍:“如果不听臣良言相劝,出师将不利。”

袁绍大怒,将田丰投入大狱、率军出征。结果,官渡一战,袁绍被曹cāo杀得人仰马翻,大败而归。

这时,狱吏来见田丰说:“与您贺喜!”

田丰说:“贺什么喜?”

狱吏说:“袁将军大败而回,您一定会被重用了。”

但是田丰很了解袁绍的为人,他笑着说:“我今天死定了。”

狱吏很吃惊:“别人都认为这是好事,您怎么说死定了呢?”

田丰说:“袁将军外表宽厚内心狭隘,不会顾及忠诚。如果胜利了高兴,或许能赦免我;但是战败了羞辱而归,我没有生的希望了。”

袁绍回来,果然以谣言惑众的罪名将田丰杀了。

英国有个政治学家叫帕金森。他写了一本名叫《官场病》的书。其中谈到,官场上有一种通病:“自上而下奉行的是‘能级递减’,一流的找二流的当部属,二流的找三流的做下级,愚蠢的下属多多益善,精明的对手往往被拒之门外。”后来,这种病就被叫做“帕金森病”。为什么要找比自己差的人呢?因为这样的下属往往有一大优点,那就是“听话”。当然也有不患这种病的领导。不过,袁绍妒嫉智囊人物的下场也是十分可悲的。因此作为领导,一定要珍惜人才,重用智囊。

被誉为美国钢铁工业之王的卡耐基说过:“你可以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但只要保留我的组织和人员,几年后,我仍将是钢铁大王。”

卡耐基的话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企业家在管理思想上的一种反省,即他们认识到,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卡耐基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了这样一首短诗:“这里安葬着一个人,他最擅长的是,把那些强过自己的人,组织到为他服务的管理机构之中。”

作为一名管理者,要想做到乐于用比自己强的人,就必须克服嫉贤妒能的心理。有些商人之所以不乐意用比自己强的人,除了怕这些人难以驾驭,担心彼此之间容易发生意见分歧,工作会受到影响外,主要还是嫉贤妒能的心理在作怪,总以为自己是领导,自然应该是佼佼者,各方面都应该比别人高上一筹。因此,遇上比自己能力强、本领大的人时,就萌生妒意,采取种种办法压制他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