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 经商十训最新章节 > 第 22 章

第 22 章 免费阅读

,真可谓奇迹!这一奇迹的创造者、空手主办奥运会的人,就是彼得尤伯罗斯。

尤伯罗斯,1937年出身于美国伊利诺斯州埃方斯顿一个房产主家庭,大学毕业后在奥克兰机场工作。不久到夏威夷的联合航空公司任职,6个月后出任洛杉矶航空服务公司的副经理。

1972年,尤伯罗斯买下福特斯特旅游服务公司,转而经营旅游服务业。1974年,创办第一旅游公司。4年后,该公司发展成在全世界拥有200多个办事处、1500余名工作人员的北美第二大旅游公司,年收入超过2亿美元。

1984年,举世瞩目的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美国政府早就宣布不予经济援助,洛杉矶市政府也声称,不反对主办奥运会,但不能耗费一分一厘钱。谁能解救这场危机呢?洛杉矶奥运会筹备小组向一家管理咨询公司求助,请他们帮助寻找一位能在行政当局不补贴一分钱的情况下办好奥运会的最佳人选。

最后他们选中了彼得尤伯罗斯。接到筹备小组的邀请,同意出任组委会主席的尤伯罗斯明确表示:不仅不要政府提供任何财政资助,而且政府不掏一分钱的洛杉矶奥运会将是有史以来财政上最成功的一次。没有资金怎么办?借!1979年初,当尤伯罗斯正式就任组委会主席时,他发现组委会竟然在银行里连个户头都没有。他立即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100美元,开了一个户头。当尤伯罗斯拿着钥匙来到新办公室时,却发现门锁打不开。原来房产商在最后签约之前,由于受一些反对在洛杉矶举办奥运会的人挑动而将房子卖给了别人。尤伯罗斯只好临时租用房子,60天后才在一个由旧厂房改建的地方落了户。从此,组委会的机器总算开始转了起来。奥运会举世瞩目,他就在这个“举世瞩目”上大作文章,巧妙地为奥运会筹集资金。

在美国这个商业高度发达的国家,许多企业都想利用奥运会这个机会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产品销售额,尤伯罗斯清楚地看到了奥运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把握了一些大公司想通过赞助奥运会以提高自己知名度的心理,决定把私营企业赞助作为经费的重要来源。他亲自参加每一项赞助合同的谈判,并运用他卓越的推销才能,挑起同业之间的竞争来争取厂商赞助。对赞助者,他不因自己是受惠者而唯唯诺诺,反而对他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比如,赞助者必须遵守组委会关于赞助的长期xìng和完整xìng的标准,赞助者不得在比赛场内、包括空中做商业广告,赞助的数量不得低于500万美元,本届奥运会正式赞助单位只接受30家,每一行业选择一家,赞助者可取得本届奥运会某项商品的专卖权。这些听起来很苛刻的条件反而使赞助具有了更大的诱惑xìng,各大公司都拼命抬高自己赞助额的报价。

照相器材行业,美国的柯达公司自恃是“世界老大”,大摆架子,讨价还价,不愿出尤伯罗斯提出的500万美元赞助费,拖了半年时间也达不成协议,最后尤伯罗斯决定把胶卷专卖权jiāo给日本的“富士”公司,获得赞助费700万美元。奥运会开始后,全场都是富士胶卷的醒目标志,气得柯达公司老板把自己的广告部经理撤了职。

通用汽车公司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竞争,更是热火朝天,彼此都竭尽全力拼抢那“惟一”的赞助权……

结果,尤伯罗斯仅靠赞助就筹集了3.85亿美元的巨款,是传统做法的几百倍。另外,赞助费中数额最大的一笔jiāo易是出售电视转播权。

尤伯罗斯巧妙地挑起美国三大电视网争夺独家播映权,借他们的竞争之机,将转播权以2.8亿美元的高价出售给了美国广播公司,从而获得了本届奥运会总收入三分之一以上的经费。此外,他还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把奥运会的转播权分别卖给了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庞大的奥运会,所需服务人员的费用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尤伯罗斯在市民中号召无偿服务,成功地“借”来三四万名志愿服务人员为奥运会服务,而代价只不过是一份廉价的快餐加几张免费门票。

尤伯罗斯第三个“借”招,是利用各个环节挑起竞争,让各界人士争先恐后地抢着掏腰包。

奥运会开幕前,要从希腊的奥林匹亚村把火炬点燃,空运到纽约,再绕行美国的32个州和哥lún比亚特区,途径41个大城市和1000个镇,全程1.5万公里,通过接力,最后传到洛杉矶,在开幕式上点燃火炬。以前的火炬传递的任务都是由社会名人和杰出运动员独揽,并且火炬传递也只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士参与奥运会。尤伯罗斯看准了这点:以前只有名人才能拥有的这份权利、这份殊荣,一般人也渴望得到。他就宣传:谁要想获得举火炬跑一公里的资格,可jiāo纳3000美金。人们蜂拥着排队去jiāo钱!仅这一项又筹集了4500万美元。

此外,组委会还制作各种纪念品、纪念币等,高价出售。尤伯罗斯成功的经营使奥运会总收入达到8.19亿美元,总支出为5.69亿美元,净盈利为2.5亿美元。此外,洛杉矶的旅馆、饭店、商店等服务机构额外收入高达35亿美元。尤伯罗斯本人获红利47.5万美元。收入结果公布后,一下子轰动了全世界。

尤伯罗斯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将竞争杠杆变成了魔杖,巧妙地施展“借术”,使全世界的大亨们都争着为掏腰包而拼命。这是20世纪巧用“借”字发大财最成功的事例。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迅速发展,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竞争非常残酷,单靠一个人的能力是很难取得事业成功的。因此,必须借用别人的力量,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就和创造灿烂的人生。

2000年,美国福布斯杂志评出的50位中国富豪中,其中第24名的张果喜,就是善于借别人的力量为自己办事的高手。

张果喜素有“巧手大亨”之称,他看准了佛龛在日本市场的潜力,就招聚公司员工进行分析、达成共识,使产品在日本市场一pào走红,成为日本佛龛市场的老大哥。

公司为了经营的需要,在日本委托了代理销售商,但一些富有眼光的日本商人看到经营这种佛龛有大利可图,为了赚到更多的钱,就想绕过代理商这一关,直接从果喜实业集团公司进货。

张果喜仔细地考虑了这件事情。从眼前利益来讲,从厂方直接订货,就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有利于厂方的销售,然而却破坏了与代理商之间的关系,同时,佛龛在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也有相当大的生产能力,代理商如果背向自己,与韩国或中国台湾地区生产厂家挂钩,岂不影响本公司的利益吗?

张果喜果断地回绝了那些要求直接订货的日本朋友,并且把情况转告给代理商,向代理商表示,公司在日本的业务全部由代理商处理,公司不通过其他渠道向日本出口佛龛。

代理商听后,很受感动,在佛龛的推销和宣传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并且在日本市场打出了“天下木雕第一家”的金字招牌,从而使张果喜公司的佛龛在日本市场上站稳脚跟。

一个人,纵然是天才,也不是全能的。尼采鼓吹自己万能,结果发疯而死。所以一个人要想完成自己的事业,就必须要利用自己的才智,借助他人的能力和才干。这就要求在事业的征途中,恰当地选用人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