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 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最新章节 > 第 31 章

第 31 章 免费阅读

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卷七·释丘第十

[疏]“释丘第十”。○释曰:案《广雅》云:“小陵曰丘。”《说文解字》曰:“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中邦之居在昆仑东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为丘。象形。”此下云非人为之丘。然则土有自然而高、小於陵者名丘也。其体虽一,其名则多。或近道途,或因水泽所如,则陵亩各异,其重则再三不同,通见《诗》、《书》。此篇具释,故名释丘。

丘,一成为敦丘,(成犹重也。《周礼》曰:“为坛三成。”今江东呼地高堆者为敦。○敦,都昆。)

[疏]“丘,一成为敦丘”。○释曰:成,重也。言丘上更有一丘相重累者,名敦丘。《诗·卫风·氓》篇云:“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是也。○注“成犹”至“为敦”。○释曰:孙炎云:“形如覆敦,敦器似盂。”今案,下文别云“如覆敦者,敦丘”,则此自是丘之一重者。故郭氏云:“成犹重也。”与孙氏意异。云“《周礼》曰‘为坛三成’”者,此《秋官·司仪职》文也。郑司农云:“三成,三重也。”引之证成为重也。

再成为陶丘,(今济yīn定陶城中有陶丘。)

[疏]“再成为陶丘”。○释曰:丘形上有两丘相重累者,名陶丘。李巡曰:“再成,其形再重也。”《禹贡》曰“济水东出于陶丘北”是也。○注“今济”至“陶丘”。○释曰:济yīn,郡名;定陶,县名。《地理志》云“定陶县西南有陶丘亭”是也。

再成锐上为融丘,(纤顶者。○锐,音惠。)

[疏]“再成锐上为融”。○释曰:丘形再重而顶纤者,名融丘也。

三成为昆仑丘。(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

[疏]“三成为昆仑丘”。○释曰:丘形三重者名昆仑丘。○注“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释曰:《昆仑山记》云:“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高万一千里。”是也。凡丘之形三重者,因取此名云耳。

如[C121]者,[C121]丘。(形似车[C121]也。或云:“[C121]者,谓稻田塍埒。”○[C121],绳正切。)

[疏]“如[C121]者,[C121]丘”。释曰:郭氏两解:一云“形似车[C121]也”。(绳证切。)二或云“[C121],谓稻田塍埒”。[C121],柿昵小P硎逯卦疲弘筵,稻田畦是。埒,畔也。案《地理志》云:“泰山有[C121]丘。”《春秋》庄十年:“公败宋师于乘丘。”是因丘以为名乎?

如者者,者丘。(水中小洲为者。○者,渚。)

[疏]“如者者,者丘”。○释曰:者,水中可居之小者。丘形似之,名为者丘也。

水潦所止,泥丘。(顶上污下者。○潦,音老。)

[疏]“水潦所止,泥丘”。○释曰:水潦,雨水也。丘形顶上污下,潦水停止而成泥泞者,名泥丘。

方丘,胡丘。(形四方。)

[疏]“方丘,胡丘”。○释曰:丘形四方者名胡丘。

绝高为之京。(人力所作。)

[疏]“绝高为之京”。○释曰:言卓绝高大如丘,而人力为作之者名京。案,《春秋》宣十二年《左传》楚败晋师於必阝。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楚子曰云云,“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乎?”是其类也。

非人为之丘。(地自然生。)

[疏]“非人为之丘”。○释曰:李巡云:“谓非人力所为,自然生者。”孙炎曰:“地xìng自然也。”故郭云:“地自然生。”

水潦所还,埒丘。(谓丘边有界埒,水环绕之。)

[疏]“水潦所还,埒丘”。○释曰:还,环绕也。埒,小是也,橥廖之。言此丘边有其界埒,外则为水潦环绕者,名埒丘。

上正,章丘。(顶平。)

[疏]“上正,章丘”。○释曰:丘顶上平正者,名章丘。章亦平也。

泽中有丘,都丘。(在池泽中)

[疏]“泽中有丘,都丘”。○释曰:都,水所聚也。言在池泽中者,因名都丘。

当途,梧丘。(途,道。)

[疏]“当途,梧丘”。○释曰:途,道也。梧,遇也。当道有名梧丘,言若相遇於道路然也。

途出其右而还之,画丘。(言为道所规画。○还,音旋。)

[疏]“途出其右而还之,画丘”。○释曰:右谓西也。还,绕也。画,规画也。言道出丘西而复环绕之者,名画丘,若为道所规画然也。

途出其前,戴丘。(道出丘南。)

[疏]“途出其前,戴丘”。○释曰:谓道过丘南,若为道负戴,故为戴丘。

途出其後,昌丘。(道出丘北。)

[疏]“途出其後,昌丘”。○释曰:谓道过丘北者,名昌丘。

水出其前,氵省丘。水出其後,沮丘。水出其右,正丘。水出其左,营丘。(今齐之营丘,淄水过其南及东。○氵省,所景。沮,辞与。)

[疏]“水出”至“营丘”。○释曰:此释丘之前後左右有水过之者名也。左右犹东西也。○注“今齐”至“及东”。○释曰:《地理志》云:齐郡临淄“城中有丘,即营丘也”。《志》又云:泰山莱芜县,“淄水所出,东至博昌入沛”。然则淄水出莱芜,经临淄过营丘,南折而北至博昌入沛。言此以证水出其左者,名营丘。

如覆敦者,敦丘。(敦,盂也。○敦,音堆。)

[疏]“如覆敦者,敦丘”。○释曰:案《周礼·九嫔》职云:“凡祭祀,胗駕齐皿}。”注云:玉{齐皿},玉敦也。受黍稷器。又《少牢礼》曰:“主fù,执壹金敦黍,有盖。凡设四,敦皆南首。”注云:“敦有首者,尊者器饰也。饰象龟形。”《孝经纬》说,敦与矬容受虽同,上下内外皆圆为异。郭氏言“敦,孟”,举其类而言之也。丘形如覆敦者,名敦丘。

逦迤,沙丘。(旁行连延。○逦,吕纸切。迤,余纸切。)

[疏]“逦迤,沙丘”。注“旁行连延”。○释曰:《说文》云:“逦,行也。”“迤,斜行也。”故注云“旁行连延”也。连延谓连接延长,丘形邪行连接而长者名沙丘。《地理志》云:钜鹿有“纣所作沙丘台在东北七十里”。

左高,咸丘。右高,临丘。前高,旄丘。(《诗》云:“旄丘之葛兮。”)後高,陵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