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 仪礼注释最新章节 > 第 4 章

第 4 章 免费阅读

高寿。

(152)胡:远。

(153)咸加:皆加。指三次加冠。

(154)厥:其,此指冠者。

(155)黄耇(gǒu):老人,此言长寿。黄:老人白发落后而生黄发;耇:老人面如冻黎,其色如浮垢。

(156)嘉荐:嘉:善;荐:脯醢。

(157)休:美。

(158)旨:味美。

(159)亶(d3n):诚。

(160)孝友时格:孝:敬父母;友:善兄弟;时:是;格:至。谓极尽孝友之道。(161)湑(xǔ):清。

(162)伊脯:伊:惟。脯:脯醢。四字成句,脯谐音,故略去醢字。

(163)祜:福。

(164)楚:陈列貌。

(165)昭:明。

(166)爰,于;孔:甚。

(167)髦士:俊士。攸:所。

(168)于假:为大。于:犹为:假:大。

(169)伯某甫、仲、叔、季:即伯某甫、仲某甫、叔某甫、季某甫之略。伯、仲、叔、季:排行的次序。某:代字。甫:男子之美称。

(170)自“屦,夏用葛”至“不屦繐屦”,述三服所用之屦。屦:古时一种单底鞋。屦与裳同色。夏用葛:葛:葛布。夏天用葛布制成的屦。

(171)青絇繶纯:絇(q*):鞋头装饰,形如刀鞘鼻,有孔,可系鞋带。繶(y@):缀于屦牙底相接的缝中用以饰屦的圆丝带。纯(hǔǔn):屦缘的镶边。以上三种饰物,皆青色。

(172)博寸:宽一寸。博:宽、广。

(173)以魁柎之:魁:大蛤;柎:涂注。即以蛤灰涂注之使白。

(174)繐屦:用细而疏的麻布做成的服丧所穿的屦。

(175)从“记”以下至篇末,为本篇后《记》。《记》是对经文的补充和阐发,其中有对古代礼仪的补记,有关于礼的意义和凡例的说明等。《仪礼》十七篇,除《士相见礼》、《大shè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四篇之外,余十三篇皆有《记》。传统认为《记》为孔子后学作,其写作年代在孔子之后,子夏之前。

(176)大古:大,通“太”。古人太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庙之类。后人加点,以别大小之大。即太古,指尧舜以前年代。冠布:戴白布冠。

(177)齐(h1i)则缁之:齐,古通“斋”。斋戒。缁之:染成黑色,即言将祭斋戒,染之成黑色。

(178)緌(rul):冠的缨饰:结在颔下用以固冠的带子叫作缨;结后剩余下垂作为装饰的部分叫作緌。“未之闻也”:是说没有听说过缁布冠有缨饰之事。此引孔子语说明太古冠无缨饰。

(179)冠而敝之可也:敝,弃。缁布冠只在初加冠时用,其意义在于重古始,平常不用,故说“冠而敝之可也”。

(180)著代:著:明。即表明子将代父之义。

(181)加有成:加礼于有成德之人。使甫成年之士知其对国家、宗庙的责任。  (182)三加弥尊:弥:益、愈、更。次加皮弁尊于缁布冠;三加爵弁又尊于皮弁,是后者尊于前者。

(183)谕其志也:教导劝谕,使其立志于修德,不断上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