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古今中外知道点最新章节 > 第22节

第22节 免费阅读

尔一样,也是同一生产部门资本主义企业之间建立的垄断联盟。它与卡特尔不同的是,参加辛迪加的企业签有共同销售产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因此,参加辛迪加的企业虽然在生产上和法律上仍然是的,但在商业上却已失去了性。它们的产品销售和原料采购都按事先协定规定的份额,由辛迪加建立统一的机构来办理。当时,辛迪加在法国最为流行。康采恩是更为复杂的一种垄断形式。它是以一两个实力雄厚的垄断企业为核心,把许多不同部门的企业联合成一个企业集团。核心企业通过收买股票c人事参与和业务控制等办法,把参加康采恩的其他企业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

上一章上一节

世界历史知道点上一章

第三章日本和俄国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1

作者:梁功平

一战风云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

19世纪中叶以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带动了各国工业和经济的又一次腾飞,促使了各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帝国主义过渡。但同时,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也日益不平衡。各国在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协调中纷纷寻找新的对策。

1879年,德俄关系日趋紧张,德国担心俄国和德国的宿敌法国结盟对付自己,加紧拉拢奥匈帝国。1879年8月27日,德国宰相俾斯麦与奥匈帝国的外交大臣安德拉西秘密会谈,谋求缔结反俄同盟。经过多方交涉,10月7日,德奥同盟条约在维也纳签订。主要内容是如果两国其中一国遭到俄国的进攻,两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实行互助;如果其中一国遭到另一国家进攻,缔约国的另一方应对其盟国采取善意的中立,但是,如果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的支持,缔约国双方应共同作战直到共同议和为止。

德国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孤立法国,在同奥匈结盟以后,又开始拉拢意大利。德国先是怂恿意大利同法国在北非竞争,1881年,法国从阿尔尼利亚入侵突尼斯,意大利虽然对突尼斯觊觎已久,但在与法国的争斗中无力反击,非常恼火,决定投靠德c奥。经过多方讨价还价,1882年5月,德c奥c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意大利遭到法国的进攻,德国和奥匈帝国应以全力援助,如果德国遭到法国的进攻,意大利也要担负同样的义务;如果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c俄进攻,缔约三国应协同作战。但是,意大利对此有一个保留条件,即如果是英国进攻德国或奥匈,意大利则不予援助,同时,还规定,如果一个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一国时,另外两国应该保持善意的中立,也就是一旦发生俄c奥战争,意大利将保持中立。这个条约的有效期虽然只有5年,但后来三国4次续订。

这样,三国同盟最终形成。但是,意大利始终是三心二意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意大利以中立和参战为手段,向交战双方讨价还价,后来由于协约国方面满足了它的要求,它便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1815年5月向奥匈宣战,三国同盟破裂。

上一章上一节

世界历史知道点上一章

第三章日本和俄国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2

作者:梁功平

19世纪80年代后期,德俄矛盾又趋加深,俄国同法国的关系开始密切起来。1892年8月,法俄两军的总参谋长签订了秘密军事协定,规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用它的所有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的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用它的所有军队与德国作战。1893年12月15日和1894年1月4日,法俄两国政府以来往信函的方式正式通知对方军事协定已经获得批准,法俄正式结成同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德国实力的急剧膨胀,英国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它决定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开始同法俄靠拢。

1904年4月,英国和法国签订了瓜分殖民地的协约。这个协约的主要内容是: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划定两国在暹罗即今天的泰国的势力范围:以湄公河为界,西半部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东半部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放弃在纽芬兰独占的捕鱼权,英国则让给法国西非一些殖民地。同时,秘密条款还规定,双方政府之一如为“情势所迫”,也可变更埃及或摩洛哥的现状。但是自由贸易c自由通行苏伊士运河c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禁止设防等原则仍继续维持。一旦摩洛哥的苏丹政权终止,摩洛哥的一部分领土即直布罗陀海峡南岸就要让给西班牙。

通过协约,英法两国的矛盾解决,双方利益趋向一致。此后,英俄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德国也开始调整相互之间的关系。1907年8月,英国和俄国在彼得堡签订了分割殖民地的协定。这个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划定波斯即今天的伊朗东南部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北部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两者之间是一个中立地带,对英俄两国平等开放; 俄国承认阿富汗在自己势力范围之外,并承允英国代替阿富汗的外交。英国则声明不变更这个国家的政治地位;尊重的领土完整,不得干涉它的内政,只可经过中国政府中介与它进行交涉。因为是中国的领土,这项内容很明显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这样,所谓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但是,与三国同盟不同的是三国协约没有签订一项共同条约,只有法国俄国是负有军事义务的同盟国,英国却没有承诺承担军事义务。

上一章上一节

世界历史知道点上一章

第三章日本和俄国

德国“史里芬计划”的破灭1

作者:梁功平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相继建立,在各种利益与矛盾的交织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1914年正式爆发。

战争既是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也是争夺利益协调矛盾的手段。一战正是世纪之交的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其中各国都心怀鬼胎,早有预谋。德国更是早在1905年就制定了在第一次大战的作战计划,即臭名昭著的“史里芬计划”。

“史里芬计划”是当时的德国参谋总长史里芬制定的,因而以其名字命名,称为“史里芬计划”。此计划认为德国的主要敌人在西方,因此把战略重点放到西欧,并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首先在西线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集中优势兵力,采用“闪电战术”,在四至六星期内经比利时袭击法军后方,迅速打败法国,切断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然后回过头来,向东对付俄国,在三个月最迟四个月内赢得战争。

“史里芬计划”受到了德皇的重视,后又经过反复论证c补充和修改,成为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基本蓝本,由继任的参谋总长毛奇部署整个战争,并在一战中得以实施。

1914年8月4日早晨,德国第一c第二两个集团军,在埃米蒂将军的率领下,迅速越过比利时边境,直奔地势险要的列日要塞。列日要塞,易守难攻,由勒芒将军率领比利时王国的军队约4万余人在此坚守。

德军参谋总长毛奇基本上是按照“史里芬计划”来部署德国的战略,此后又在左翼的阿尔萨斯c洛林地区高筑深壕,按兵不动,只布置少数兵力以逸待劳,借以吸引法国部队,构成巧妙的“铁钻”态势。这就避免了东c西两线同时受敌,一虚一实,迷惑法军,这一计划是“史里芬计划”中的关键步骤。史里芬对此步骤十分看重,他临死时再三嘱咐说:“切莫削弱我右翼纵队”

毛奇将军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史里芬的设想,但却一再向东线和西线左翼分兵,原计划放在右翼的70个师的兵力削减很多,这无疑对以后战局带来很大的影响。而法军在其顽强却又固执的统帅霞飞将军的指挥下,一味地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对列日要塞置之不理,比利时的勒芒将军只好孤军迎敌。

上一章上一节

世界历史知道点上一章

第三章日本和俄国

德国“史里芬计划”的破灭2

作者:梁功平

法国对列日要塞置之不理,使德军心中暗暗高兴,庆幸“史里芬计划”成功,根本不把比利时军队放在眼里,自认为他们会不战而降。比利时是一个主权国家,拒绝投降,德国便以武力要挟对方。德c比双方在列日要塞展开了激烈的炮击。炮击进行了一天,双方各有伤亡,日落时分,只好停了下来。第二天,德军又用飞机从上而下轮番轰炸列日炮台,德军虽空袭得势,但在进攻炮台时,几次冲锋皆被英勇的比利时军队用交叉火力击退。此后,德军由第二集团军副参谋长鲁登道夫将军指挥,采用穿插渗透的战术,从东西两个炮台之间的缺口攻入,并迅速占领了列日镇。但列日周围把守炮台的比利时军队还在顽强战斗,阻碍了德军前进的步伐。

按照“史里芬计划”中的闪电战术,要想进攻法国,就必须尽快通过列日,因而德军从后方调来一门巨型攻城榴弹炮。到8月16日,列日指挥部所在的最后一座炮台失守,德军取得了初步的进展。此后德军便长驱直入,短短4天之内,便占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同时,根据“史里芬计划”,兵分五路,直向法国首都扑去。而这恰好又为法军从东北出击,乘机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创造了机会。很快,霞飞将军指挥法军顺利地攻进了阿尔萨斯c洛林地区。当法队进入阔别40多年的地方时,感到十分欣慰,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庆祝自己的胜利。

而事实上,这正是“史里芬计划”中所特意设置的圈套,德军用有计划的退却,来引诱法军深入,以便拉开他们与进攻法国的德军的距离,在适当时候展开反攻。果然,霞飞将军很快便接到一个个失利的消息,如梦初醒的法军重新配备兵力,把军队调到左翼,以便从另一面夹攻德军。此时的德军参谋总长毛奇已经得意忘形,他只看到自己的部队逼近巴黎,并迫使法国政府于9月3日迁往波尔多,便以为“史里芬计划”马上就能实现。于是,就抽调两个军到东线去对付俄国人。但是这却改变了“史里芬计划”中的规定,使德军右翼的进攻力量,从原来的16个军减少到8个军,在数量上少于法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