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世界名城名楼经典故事最新章节 > 第21节

第21节 免费阅读

萃聚一体。极高的文物价值使它无可非议地成为中国建筑史中的奇珍异宝。

疯和尚救人灵隐寺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一听这歌,不用说就知道唱的是谁。

提起济公,大家都知道他是历史上有名的癫子和尚。的确,济公非但不敲木鱼不诵经文,却是又喝酒来又吃肉,成天手执破扇东游西逛,很不守佛门清规。一天时候已不早,济公和尚一觉醒来,手操破扇拖双破鞋跨出山门,抬眼一望,见老远的一块乌云径直朝灵隐飞来,再仔细一瞅,哪是什么乌云,分明是一座小山。他掐指一算:午时三刻这座山就会落到寺前的村子上。疯和尚转身向寺中跑去,边跑边喊:“不好了,不好了,山要飞来啦”众和尚听了,个个哈哈大笑,只道他是发酒疯,没有一个人理会他。他只好跑到村庄里,不论见到谁都赶紧把这消息告诉他,尽管说得口干舌燥,大家仍不以为然,认为是他寻开心,一群小孩子还跟在后面指手划脚看热闹。也不知喊了多久,他实在累极了,便往树上一靠闭目养起神来。正在这时,突然传来“嘀嘀嗒嗒”的唢呐声,原来村上有一家人家娶亲。“有了”,济公循声来到办喜事的那家,只见屋里屋外挤满了人,全村人差不多都来凑热闹了。济公推开众人,冲到堂前,把正在拜天地的新娘子抱起来往肩上一扛,回头向村外奔去。“啊,和尚抢新娘子”众人先是一愣,随后就紧追出来。济公一口气跑出一两里地,全村人不管男女老幼也都追出一两里,正要抓住他,霎时天昏地暗,大风呼呼,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震耳欲聋。等大家回过神来时,已风停云散,太阳高挂在头顶上。济公往来的方向一指,大家才看到自己的村庄已经不见了,原址上却出现了一座小山峰,如梦初醒的村民们这才恍然大悟:疯和尚抢新娘原来是为了救大家的性命。全村老小连忙拜谢他们的救命恩人,而济公和尚却摇摇破扇,趿着破鞋,悠哉游哉回庙去了。原来,济公是灵隐寺的和尚,出了这种奇事,灵隐寺便和济公一起家喻户晓,名声大振了。

灵隐寺,座落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是我国佛教掸宗的十大名刹之一。有了济公和尚这样的奇人,也难怪这座庙要叫做灵隐寺。奇怪的是,寺门外高悬的匾额上却写的是“雲林禅寺”四个大字,据说是风流皇帝乾隆下江南游灵隐时酒后失手所致。文献中记载五代吴越国曾多次扩建灵隐至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僧徒三千,房屋千余间,盛极一时。当年盛况今虽不复,但古刹的风貌却依然犹存。进入寺门,居中的便是天王殿,殿中有弥勒佛和韦驮及四大天王像。殿后过园林登上石砌月台,就是大雄宝殿寺中最大的建筑物,与天王殿在同一中轴线上,却比前者更加高大雄伟有气势。殿呈长方形,高336米,高甍飞宇,琉璃瓦顶,金光闪闪,正中有金装释迦像,高10米许,壁背雕塑着一个个佛经故事;四周沿壁环列二十诸天和十三圆觉的金装像;加之殿前左右两座九层八角的石塔,两塔之间是一座高过一人的巨大香炉,终日青烟袅袅,朝拜之人诵经之声不绝,给整个宝殿笼上一层神秘莫测的气氛,令人肃然起敬。与肃穆的大雄宝殿形成对比的是左方位的联财阁和大悲阁,其中的艺术作品活泼俏皮,令人回味。阁中有幅济公画像,他似笑非笑,奇就奇在无论你从左侧还是从右侧观看这幅画,济公的眼睛也总是直直地注视着你,走不开也躲不掉,活脱脱又一个“蒙娜丽莎式”的微笑。

寺前那座山峰,一眼望去便知与众山不同,它也就是当年飞来的那个横祸后来人们称它“飞来峰”。它之所以还留在这里,没再飞到别处去害人,是因为后来济公曾叫人在山上凿下了五百罗汉,把它镇住了。那上面怪石磷峋,还有形态多姿的溶洞,回旋幽深。山寺对峙,相映成趣,也吸引了众多的游人,人们将这里也称做“西湖一绝”呢。

六项古塔之最嵩岳寺塔

嵩岳寺,是屹立在“五岳”之中岳河南省嵩山南麓的一座古老佛刹。相传在很早以前,寺中和尚们住在一起,种菜c煮饭等事情都分工明确,那个最小的和尚专门负责清扫塔房,他每天把那儿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一天,小和尚正在扫地时,突然感到自己的两只脚慢慢离开了地面升到了空中,然后又徐徐落到地上。以后,他每次去塔房清扫都要升空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升得高。小和尚心花怒放,以为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为得到西天古佛超度的出家人。因此,他每次腾空时都双手合十,低首敛眉,默默感谢佛祖的恩典。当小和尚快升到最高一层塔棚的时候,他心想:我从小进寺,师父待我最好。现在我比他先升天,应当跟他说一声啊。于是找到师父把情况告诉了他。老和尚一听,觉得挺蹊跷,便说:“你在这儿升一下给我看看。”小和尚在师父面前又振臂又踮脚的,可就怎么也飞不起来,他只好说:“这儿不行。您若不信,明早跟我到塔房去看看好啦。”老和尚更觉奇怪,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塔房,不一会儿,果然见小和尚两脚慢慢离地,身体越升越高。小和尚开心得大叫:“师傅,快看”老和尚却没吭声,只是留神四处观察。当小和尚就快升到最高一层时,老和尚顺眼一瞧,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塔棚口上,一条巨蟒正张开血盆大口,把小和尚往肚子里吸呢他大喝一声:“黑蟒”黑蟒受惊,一下子缩了头,小和尚“扑通”一声落在了地上。老和尚把吓瘫的小和尚往肩上一扛,背出塔房,回身急忙把塔门锁上。老和尚招来众和尚,把情况一说明,当下一合计,决定用火烧来除掉巨蟒以绝后患。大伙说干就干,不到半天工夫就到山里砍了许多柴来。他们打开塔门把柴火堆得老高,熊熊大火烧死了黑蟒,也烧掉了塔棚和木梯,从此嵩岳寺中便只剩下一座没有塔棚和木梯的空塔了。

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是我国现存大型古塔实物中年代最早的一座,具有极高的建筑和艺术价值,它高398米,共15层,底层直径106米,内径5米,壁厚25米,如此多层之高塔在全国范围内罕有。它是一座砖塔,全塔除塔刹和基石外,均以砖砌筑,砖呈灰黄色,以粘土砌缝。汉魏时塔多为木构楼阁式,后来才渐渐被砖石材料代替,嵩岳寺塔则是这一转化的最早实例,因而极为可贵。该塔的外形和下层平面为十二边形,是现存塔的实物中的孤例。它还是现在人们所知的第一个密檐塔。它的第一层塔身特别高大,四个正面开了塔门,门顶作半圆拱,上饰尖状饰物,仔细地看,第一层又分为上下两段:上段除四个拱门装饰外,其余八个面都砌出了单层亭阁式方塔壁龛,刻有壶门和狮子装饰,龛门间的转角上砌出角柱,在柱下雕作莲瓣形柱础,柱头雕着火珠垂莲,栩栩如生;下段为素面平砖,没有任何装饰,将上部衬托得更加活泼生动。塔檐之间每面都有小窗一个,在龛门旁可隐出直棂小窗,有的用来通风采光,有的仅为装饰。塔顶的塔刹上有七重相轮的刹身与巨型宝珠的刹顶,一直为后来的密檐塔所效仿。进入塔内,就像故事中所叙说的,是个空筒,从底直通塔顶,数数共有八层。最下层为十二角形,与外表一致,但自这层以上就改为八角形。最后,整个塔的外形,呈现圆润的抛物线形,不但有巍峨挺拔之雄,更具委婉柔和之秀,这种设计艺术,也堪称“古塔一绝”。

集如此多的古塔之最于一身,也难怪嵩岳寺塔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旅游价值,吸引了众多的中外学者和游客。

印度佛经的藏所大雁塔

在我国,很少有人不知道唐僧c孙悟空c猪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经的故事的,那是因为小说家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了这样几个栩栩如生c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之家喻户晓。现在我们知道,孙猴c八戒和沙和尚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人物,而唐僧,在历史上却是确有其人。

唐僧真名叫玄奘,是唐代时一个著名的和尚,为求取真经,他于公元617年孤身从长安出发,不远万里去当时的佛教圣地印度学习。当时的印度,宗教与学术十分发达和活跃,宗教学派林立,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佛教大国。玄奘遍访名师,如饥似渴地学习,几年时间便通晓了各派学说并很快以博学善辩而闻名。

一次,印度的戒日王决定举行一次学术辩论大会,邀请中国学者玄奘做大会论主,主讲并裁定辩论各方的学术研究水平。当时玄奥正在潜心钻研一部佛经著作,大欲谢绝,然而在戒日王一再力邀下,他只好同意了,因为他想到这样一个隆重的聚会正是探讨佛经要义,进一步了解各家思想的大好时机,于是,他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地准备论稿。公元642年12月,当印度18个王国的国王c僧侣c学者六千余人来到曲女城参加辩论大会时,会场门口高悬的正是玄类的大作制恶见论。玄奘作为论主,连续18天,在辩论会上旁征博引c侃侃而谈。大家认真倾听他的精辟议论,为这位远道而来的中国学者高深渊博的知识和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而深深折服。当场,戒日王和其他国王便纷纷赠给他珍贵的礼品,各宗教学派也争着授予他各种荣誉称号。一时间,玄奘名扬全印度,被公认为第一流的大学者。

玄奘留居域外17年,行程五万余里,足迹遍及大小110多个国家,举世罕见。贞观十九年,当他带着617卷梵文经典回到长安时,朝中官员和京城僧众出城迎接,太宗还亲自召见了他。玄奘不为金钱权力所动,只求能专心译经,太宗不肯他远去嵩山少林寺,特让他担任长安慈恩寺主持。为贮藏和保存经卷,玄奘依照印度建筑形制设计建造了一座塔,这便是大雁塔。

大雁塔始称雁塔,后来因区别于小雁塔而改称现名。大雁塔初建时为砖表土心的方形塔,仅五层,后经战火和修缮,明代时在外表加初两砖予以保护,才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种楼阁式砖塔的样子。

塔平面呈正方形,高64米,加之修在一高地之上,望去直插云天,的确是“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塔基东西长46米,南北宽49米,呈矩形。塔自第一层以上,每层显著向内收分,形成一方锥形。通体而观,塔基如两翼舒展,塔身如引颈向上,整座高塔,颇似一只大雁,雁塔之名,大概正得于此吧。塔的门媚门框上,有阳刻的唐代木结构大殿的建筑图景,画面严谨,线条遒劲。塔内设木梯,可逐级上登,自塔上俯瞰城郊景色,十分壮观,令人心旷神怡。据说,唐代及以后各代参加科学考试的新科进士和文人墨客,都以能“雁塔题名”为荣耀。正如诗人岑参所描写的,“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大雁塔以其简洁和古朴的造型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唐太宗和高宗曾分别为玄奘作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被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并刻碑,立在塔的南面。传说有位怀素和尚十分喜爱晋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因太宗为玄奘写了圣教序而大受感动,就设想请王羲之来书写圣教序。他耐心按序文收集王羲之的字,最后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着,他因此张贴“求字告示”,并答应选中一字赏金千两,成为历史上另一段“一字千金”的佳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