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人生哲学的枕边书最新章节 > 第17节

第17节 免费阅读

人生第二枚金币抛向大海,做了一名水手。34岁的时候,他买下了一只大船。他说他还有梦想没有实现。而且他还对自己说:“我还年轻,还有人生的三枚金币,不能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最宝贵的。”:时间也给了你五枚金币,这就是童年c少年c青年c中年c老年。你是否问过自己,你已经用掉了几枚金币你还剩下几枚金币你用金币换来了什么

时间只给了五枚金币,请你善用每一枚。

136一个有“教养”的人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由于亨利福特接受的“学校教育”很少,所以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芝加哥一家报纸在一篇社论中称亨利福特是“一个无知的和平主义者”。福特先生不满这种指责,向法院控告这家报纸毁谤他的名誉。当法院审理这个案子时,这家报纸的律师要求福特先生坐上证人席,以便向陪审团证明福特先生确实无知。这位律师问了福特先生很多问题,企图证明:福特先生虽然拥有许多关于汽车制造的专业知识,但总的来说,他却是一个很无知的人。

福特先生被问的问题很多,如“班尼迪特阿诺德是何许人”“1776年英国派了多少士兵前往美洲镇压叛乱”

对后面的问题,福特先生回答说:“我不知道英国究竟派多少士兵,但我听说,派出去的士兵比后来生还回国的士兵多很多。”

福特先生对这种问题很厌烦,在回答一个特别具有攻击性的问题时,他向前倾身,用手指着向他提问题的律师说:“如果我真的想回答你刚刚提出的这个愚蠢的问题,或其他问题,让我提醒你,在我办公桌上有一排按钮,只要我按一下,马上就会有人来回答这些问题。请问,我身边既然有那么多专家能够把我们需要的任何知识提供给我,我为什么还要在我脑子中塞进那么多的一般知识”

这种回答当然是合乎逻辑的,这个答案也使律师哑口无言。法庭上的每一个人也明白,这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答案,而不是一个无知者所能提出的答案。任何人只要知道他在需要某种知识时,可从何处取得这种知识,以及知道如何把知识组织成明确的行动计划,那么他就可以算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亨利福特在他的“智囊团”的协助下,掌握了他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从而使他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物之一。:学最实用的东西,最有助于发挥你的特长的东西,最能发展你的事业的东西,也是一门学问。一旦掌握了这门学问,你积累知识的时候就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137谁说行家总正确

那是在佛蒙特的一个寒冷早晨,一个女编辑开的车突然一阵发飘,于是她赶快在一家汽车修理部门前停了下来。“别担心,”机械师向她保证:“车一跑起来,就不会再飘了。”她了解自己这辆车,在过去哪次冷天它也没有过这情况。可行家告诉她没事儿,她也就只好将车开走了。

后来却发现是水箱冻住了,她那辆车也几乎报废。“真是报应,”她告诉朋友,“就因为我听信了那些别人以为什么都懂的人的话,自己对周围事物应有的判断也丧失了。”

这个世界已变得那样复杂,我们在了解或同它打交道时,从能力方面就已失去了自信。但常识却是现在和过去一样是大有益处的。再多的专长也替代不了对某一人c某一情境的特别认识。多数情况下,你还得相信自身的判断。

乔库德尔特是几乎丢了性命才学会这一点的。一天他在看书的时候,无意识地挠了挠后脑勺,忽然注意到有那么一块地方,在挠头时发出的声响就和指甲划在空纸盒上的声音差不多。他马上去找大夫。

“您说您脑袋里有个洞”大夫取乐似地说,“什么也没有,有的恐怕也是您头皮上哪根神经弹出的曲子”

两年里库德尔特找了4个大夫,他们都告诉他完全正常。找到第5个大夫时,库德尔特几乎都绝望了:“我自己的身体我自己清楚,我知道里面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您要不信我的话,我就做个x光,让您看看我说的对不对。”大夫说。

果不其然,肿瘤在库德尔特脑袋里已弄成了一个眼球大小的空洞。手术以后,一个挺年轻的大夫站在他床边,踌躇片刻后说:

“要说也是件好事儿,您还是很聪明的。大多数人都死在这种瘤上了,因为我们不知道它在哪儿,等发现时已晚了。”

库德尔特知道自己并不聪明,而且在权威面前也表现得很驯服。在找头4个大夫看病时他就应敢于直言。当然,对某些完全肯定的观点能提出疑问还是相当困难的。:我们不应被行家之言所吓倒。当遇到我们确实熟知的领域,如我们的身体c我们的家庭c我们的住所,让我们听完行家们如何说后,自己再做主张吧。我们的推测或许和他们的差不多,有时可能还要比他们的强些。

138做事不必有始终

倘若信才写了一半,圆珠笔突然写不出字了,你是随手拿起另一支笔继续写下去呢还是四处找一支颜色相同的笔,在寻找时思路又转到别的方面去了,而丢下没写完的信不理或者,你是否被一本间谍小说迷住了,哪怕明天早上有一个重要会议,也要读到凌晨4点仍不释卷

心理学家说,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内驱力。可是,这种内驱力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拖延,有人非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

请试画一个圆圈,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现在请你再看它一眼,你的心思会倾向于要把这个圆完成。据心理学家的解释,这种“趋合”心理作用,是“如果起初不完美,到最后不免要导致完美的神经模式”的张力。

关于趋合心理,曾有过这样一段佳话:一位爱睡懒觉的大作曲家的妻子为使丈夫起床,便在钢琴上弹出一组乐句的头三个和弦。作曲家听了之后,辗转反侧,终于不得不爬起来,弹完最后一个和弦。趋合心理逼使他在钢琴上完成他在脑中早已完成的乐句。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作了这样一个试验:她让138个儿童做一连串的工作,要求其中一半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完,另一半则在中途停止。一小时后,她测试那些儿童,发现有110人对未做完的工作比对已完成的工作记得更清楚。其结论是: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心态叫蔡戈尼效应。

对大多数人来说,趋合心理和蔡戈尼效应的组合是流畅c和谐地发挥作用的。可是,有些人会走向两个极端:不是慢腾腾地永远不能完成一件工作,就是非得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这些人都需要调整他们的完成内驱力。

一个从不把工作做完的人,至少能够扩展自己的生活,而且可能生活得丰富多采,可是一个非把每件事都做完不可的人,生活却可能不太有规律c太紧张c太狭窄。:非做完不可的人为了避免半途而废,很可能冒把自己封死在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上的危险。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的,当一件看来迫切重要的工作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完成时,不妨毫不犹豫地把它放在一边,在这种情况下,与其白费力气,不如让自己保持一分轻松的心情。记住:做事不一定总是有始有终。

139救命的13点

13在西方一向被认为是一个不吉祥的数字。然而,作为英国皇家卫队队长哈特菲尔德的墓志铭,却只有赫赫醒目的一个数字:13

原来,在上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一个13号星期五晚上,白金汉宫的卫兵哈特菲尔德被指控在夜间值勤时睡着了。几经渲染,这就成了一个不严惩不足以振军纪的大问题。不然,据说女王的安全就将受到威胁。就这样,哈特菲尔德被军事法庭判了死刑。

就在处决的前夕,哈特菲尔德终于想起了一个细节:“我那天夜里没有睡觉,我听见议会大厦的钟声在午夜响了13下”这实在是一个足以轰动朝野以确定能否定罪的证据。于是,法官决定暂缓执行,并命令进行一次补充调查。调查发现,那天夜里确实有不少人听见议会大厦的钟声在深夜响了13下。而且,他们都表示愿意出庭作证。一位专家检查了议会大厦的钟后确信,那天夜里,钟里的一根发条出现过异常,表示凌晨1点的那下钟声确实是在子夜刚敲过12下以后就立即响了起来,所以听者无疑就会认为是钟声响了13下。

哈特菲尔德重新被带进了军事法庭。这一次,他被宣布无罪释放。

不久以后,哈特菲尔德成了皇家卫队队长,而且一直活到了100岁。按照他的遗嘱,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一个醒目的数字:13:正是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让一个人走向成功或得到失败的。关键时的一个细节,足以挽救一个人的一生,也足以成为奠定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基础。

140细微之处见精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