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楞伽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大乘入楞伽经-入楞伽经最新章节 > 第35节

第35节 免费阅读

此永离一切外道们的恶趣,安住在出世间的善趣,使种种法相逐渐成熟,善于分别一切法,得到内证自觉法乐的境界,远离一切妄想,而见到诸法性相的差别,次第升进,乃至到达菩萨十地的法云地。在这中间,得三昧之力,开发自在神通,最后进入如来之地。从此种种变化,圆明朗照,示现世间,成熟一切众生,降伏梦里魔军,大作空花佛事,善于究竟满足十无尽句,乃为种种尚耽误在意解中的众生,分别说法。但如如法身,毕竟是远离心c意c识所起的作用,这便名为菩萨进入如如所得的境界了。”

大慧又问:“是不是三种自性,归入于五法之中呢或是各自有它的法相宗趣呢”佛说:“三种自性,以及八个识,和二种无我,都归入于五法之中。因为所说的那些名和相,都是妄想的自性。因为依他而起妄想的心心诸法,是和心法同时生起的,犹如日光一出,便同时照见一切万物。种种现象,虽然各别存在,但心却能同时分别它们的差别,这就名为缘起自性。大慧啊只有正智是如如不动,不可坏灭的,所以便名为圆成自性。复次,自心所现的各种妄想,有八种分别作用,就是藏识阿赖耶c末那识俱生我执c意识和前五识。所谓身相,只是一种不实在的现象,也是坚固妄想所形成的,只要使我和我所的二种执著和感受灭了,二无我的境界,便自然显现。大慧啊这所谓的五法,就是声闻c缘觉,以及菩萨和如来内证自觉圣智的实际理地之相续次第,一切佛法,也都归入其中。其次,再说所谓五法的名c相c妄想分别c正智c如如。所谓相,便是处所和形状等等,例如色相等现象,都名为相。如果有了这个相,人们就依相立名。例如有了瓶的形状色相,所以便取名为瓶,这个瓶的名,就是指瓶而言,并非其他等物所可通用。由此类推,设立种种的名词,就是为了表示种种的现象。能够表示一切相犹如瓶等的作用,那便是心数的心法,也就是妄想。但是要追究名和相的根本,毕竟是不可得的。如果在名相的生灭界中,始终远离妄觉,便不受一切诸法的轮转缠绕。既然离了不实的妄想,那便名为如如。如如之中,真实不虚,绝对无待,而语法自性,了不可得,那便是如如的境界。是我和诸佛随顺正理的入处,也就是我为一切众生,如实演说所显示的法门。但于如如之境,随着进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便是随顺自觉圣趣,乃一切外道c声闻c缘觉所不能得的境界,所以便名为正智。因此我说,五法c三自性c八识c二无我,以及一切佛法,都入于五法之中。这便是我劝你们应当寻觅方便而学习的法门,并且也以此教导他人,使他们不为外道的教义而转。”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悉摄摩诃衍。

名相虚妄想。知性二种相。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

这是说:所谓五法c三自性c八识c二无我的道理,包括了大乘的法门。名和相,都是虚妄不实,由妄想分别所生都是无自性的。唯有正智和如如,才是圆成实相。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句。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云何世尊。为如说而受,为更有余义。惟愿如来,哀愍解说。佛告大慧:莫如说受。三世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过世间望,非譬所譬。以凡愚计常,外道妄想,长养恶见,生死无穷。欲令厌离生死趣轮,精勤胜进故。为彼说言,诸佛易见。非如优昙钵华,难得见故,息方便求。有时复观诸受化者,作是说言,佛难值遇,如优昙钵华。优昙钵华,无已见c今见c当见。如来者,世间悉见。不以建立自通故,说言如来出世,如优昙钵华。大慧,自建立自通者,过世间望。彼诸凡愚,所不能信。自觉圣智境界,无以为譬。真实如来,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譬。大慧,然我说譬,佛如恒沙,无有过咎。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鱼龟,输收摩罗,师子象马,人兽践踏。沙不念言,彼恼乱我,而生妄想。自性清净,无诸垢污。如来应供等正觉,自觉圣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诸人兽等,一切恼乱。如来不念,而生妄想。如来寂然,无有念想。如来本愿,以三昧乐,安众生故,无有恼乱。犹如恒沙,等无有异。又断贪恚故。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尽烧时,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与火大俱生故。其余愚夫,作地烧想,而地不烧,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大慧,譬如恒沙,无有限量。如来光明,亦复如是无有限量。为成熟众生故,普照一切诸佛大众。大慧,譬如恒沙,别求异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无生死生灭。有因缘断故。大慧,譬如恒沙,增减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来智慧,成热众生,不增不减,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坏。如来法身,非是身法。如压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极苦众生,逼迫如来。乃至众生,未得涅槃,不舍法界,自三昧愿乐。以大悲故。大慧,譬如恒沙,随水而流,非无水也。如是大慧,如来所说一切诸法,随涅槃流。是故说言如恒河沙。如来不随诸去流转。去是坏义故。大慧,生死本际不可知。不知故,云何说去。大慧,去者断义,而愚夫不知。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众生生死本际,不可知者,云何解脱可知。佛告大慧:无始虚伪过恶妄想习气因灭。自心现,知外义,妄想身转,解脱不灭。是故无边,非都无所有。为彼妄想,作无边等异名。观察内外,离于妄想。无异众生,智及尔焰。一切诸法,悉皆寂静。不识自心现妄想,故妄想生。若识则灭。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察诸导师犹如恒河沙不坏亦不去亦复不究竟

是则为平等观察诸如来犹如恒沙等悉离一切过

随流而性常是则佛正觉

三世诸佛的有无

这时,大慧大土又问:“您说过去c未来c现在诸佛,犹如恒河里的沙子,多至无量无数,这个道理,是否可信,或者另有涵义呢”佛回答说:“关于这个问题,你不要只听我说,不术语意的真谛。所谓三世诸佛的数量,并不止如恒河里的沙数那样多。为什么呢凡是一件事情,越过了世间的见闻,便不是臂喻之所能比了。因为凡夫们,执著希望于生命的长存,外道们又以邪见,增加他们的妄想,所以便流浪生死,轮转无穷。现在为了使他们厌离生死而得解脱,努力精进而证真谛,便向他们说,诸佛是很容易见的,并不像优昙钵华注四十五一样难得看见。有时为了止息他们太过随便的心理,又说佛是很难见到的,犹如优昙钵华一样。其实,世间偶尔亦现显优昙钵华,可是世人几曾亲见此花,或者失之交臂而不能见。所以有的便认为此花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个都没有见到的可能。但如来出世,世间都能见到,只因人们不能内证自觉,所以便不能建大如来的自通境界,因此又说如来出世,犹如优昙钵华一样,千载难逢。

佛与恒河沙的譬喻

大慧啊所谓建立自通的境界,那是超过世间所能想象的,也不是一般凡夫们所能够相信的。须知内证自觉的圣智境界,实在是无以为譬的。真如实际的如来境界,不是心c意c识所能见的,所以也无以为譬了。可是我所说的三世诸佛,譬如恒河沙数一样,是并无语病的啊例如恒河里的沙吧一切鱼龟龙蛇,象马人兽,都可加以践踏,而沙总不会抱怨说:他们恼乱了我,因此而生妄想。须知自性清净,本来没有一切污垢,如来应世,已内证自性自觉圣智之量,留如恒河,具有大力自在的神通,又如恒河中的沙,虽然被一切外道人兽等践踏,也不会因此而生起恼乱的妄想。如来已证自性如如,本来便自清净寂然,无有念想。但是如来的本愿,却要以三昧法乐,使一切众生安乐,所以对于无知众生的践踏,毫无恼乱,他的厚德载物,犹如恒河里的沙粒一样。这也就是说明如来是已经断了贪欲和瞋恚的原因。又譬如恒河里的沙粒,它们便是地大的自性,当劫火燃烧之时,烧尽了一切大地,可是地大并不舍离了自性,因为地大是和火大互存的,只是一般愚痴凡夫,以为地大被烧,可是地大并不被烧,只是因火而起燃烧的作用罢了。大慧啊如来的法身,也犹如恒河沙粒一样,是永不坏灭的啊又譬如恒河,宽广无际,如来光明,也是无有限量的,为了成熟一切众生的善根,就普照一切诸佛大众。又譬如恒河的沙粒,更无别的沙粒。如来应世证得正觉,已了生死,也更无别的尘垢,因为他已经断了生灭的因缘了。又譬如恒河沙粒,或增或减,人却不可得而知之。如来智慧成熟众生,不增不减,却不能以世俗有为的色身之法可以推知他的究竟。因为世俗的有为色身之法是有成有坏的,如来的法身,并非有为色身之法,法身无相,所以无始终,不灭坏。又譬如恒河的沙粒,无论如何压榨,也始终压榨不出油来。一切众生,用种种极其苦恼的事来逼迫如来,但如来还是不会染污少许苦恼的,他仍然一味慈悲,济度众生。如果有一个众生未能证得涅槃,他是不会舍离法界的。因为他已经成就大悲之心,以三昧中的愿力为法乐。又譬如恒河沙粒,随水而流,并非无水。如来所说一切诸法,都从自性涅槃的法性中天真流露,所以譬喻说他如恒河之沙。但是如来随顺众生,并非是去同流合污,而是说他随宜开示,随顺众生的法性之流。而见法无来去,如果随顺而去,便是有所坏灭了。生死来去的本际,也本不可测,因为始终的边际,是毕竟不可得的。所以此中没有去来可说,如果有去,便是断见,无奈愚痴凡夫,不知其中真谛。”

生死的边际何在

大慧又问:“如果众生的生死本际,是本来不可知的,何以却说有解脱呢”佛回答说:“如果能够将无始以来的虚伪妄想的习气之因灭了,了知自心现量,当下便知一切根尘外物的缘起真谛了。若能转识成智,就是转妄成真,变烦恼为共提,方知解脱的境界,是并无什么可灭的。由此应知所谓无边无际,并非是绝对的无所有,这里所谓的无边无际,是和凡夫们妄想分别的无边不同啊如能善于观察内外,离于妄想分别的作用,便知内外妄想分别,才是众生情智的成因。虽然外表仍然无异于一切众生,但内证智慧和妄想的光影,了知一切诸法,都本自寂静无为,了不可得。如果不识自心,便现妄想,所以妄想就生灭不停。如果识得自心,妄想便灭了。”这时,佛就归纳这些道理,作了一首偈语说:

观察诸导师。犹如恒的沙。不坏亦不去。亦复不究竟。

是则为平等。观察诸如来。犹如恒沙等。悉离一切过。

随流而性常。是则佛正觉。

这是说:观察一切诸佛如来,犹如恒河沙数,过去和现在,不坏也不去,未来也无穷尽时,这才是真正的平等法。如来便是自性法身,他是远离一切过患的,虽然恒随众生法性之流随缘示现,应机说法,但自性却常住不变,这便是佛的正觉法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