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MBA管理经济学教材最新章节 > 第11节

第11节 免费阅读

需要在创新和改良上投资,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因素,特别是以熟练劳力作为资产。波特模式虽然有贡献,但也引来相当多的批评。

波特模型最受批评之处是太过内向性。这模式所处理的是国际竞争力,但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全部都是以本土国内为基础。

再者,波氏模型并没有详细考虑经常改变的贸易和投资方式c超国家组织的决定如gattc地区性经济集团,以及除出口外的国外市场服务的模式,这强烈的内向焦点,在模型的决定性因素中,明显可见,而较量与竞争也完全集中在本土。高层次的竞争有可能在大型经济体系中出现,但并不易在小规模的经济体系中找到。

对于波氏模型,邓宁指出该模型忽略了fdi的角色和当时的ne。波氏虽肯定对外投资的角色,但却忽略海外附属公司对竞争优势的贡献,这是不完全健康的,故应以全球化的向度来分析国家的竞争力。邓氏更指出当跨国商贸日益重要时,企业以本国为基地,利用自己具竞争力的资产,在外国大展全拳脚。在较小型c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当个别公司愈来愈依赖国外市场的销售和生产,其本国的市场则相对地萎缩。当他们扩展国际网络时,如转包合同c策略性联盟和其他合作关系,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的地区独特性便变得含糊了。

#3

加拿大的商贸如上所述,因为美国市场对加拿大的影响,比加拿大对自己本土市场的影响更甚。事实上,对于欧洲和北美的企业来说,地区经济整合是跨国家的了。

有学者则质疑波氏模式的适用性。波氏模式以十大工业国家的资料为基础,分析创新的c高科技的产品,其忽略了以资源为经济基础的国家,未能全面地代表世界经济的工业结构,故波氏模式应多考虑较小型或倚重农业c服务业或天然资源国家的经济结构,以能发展出更具普遍性的模型。其他批评则指波氏模型还有未尽善之处,包括对宏观经济的考虑c在模型中国家文化的角色c以及未能有效处理科技因素。

无论上述对波特模型的争辩如何,波氏模型对企业策略和政府政策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包括:

竞争优势是充满动力的概念,基本上,它是从改良c提高层次和改变发展出来的;

优势可在价值链任何一处作为,其不局限在制造业;

由于优势只可以靠不断的改进来维持,故公司应该以积极的方式来接受改变;

要维持优势就得提高它的来源的层次,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基本的经济来源是熟练员工;如果竞争压力是维持成功必要条件的话,那么公司应该可从国际策略中得益。

对政府而言,波氏模型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政府的基本责任是缔造和维持有利竞争优势的环境;

#4

政府支持弱势的工业,只会拖累国家,使国民生活水平下降;

由于人力资源十分重要,良好的普及教育制度是必不可缺的,但这并不足以带来国家经济的成功;

严谨的产品性能标准c产品安全和对环境的影响都会提高竞争力,宽松的标准就不能提高竞争力;

与主导竞争者合并和联盟会消弱国家的成就。

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

新加坡可能是实践波特模型的最佳例证。在过去的三十五年,新加坡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但她并非盲从地跟随波氏的做法,其政府以很强的干预c加上国家远见倚重对内投资,带动国家的经济发展。

新加坡经济的发展,包括下列的阶段:第一阶段,由1959年国家到六十年代中期,致力以进口替代达到工业化,这个策略是要克服所带来的困难,包括工业不稳c种族冲突c失业率高和转口贸易呆滞不前,并集资发展由马来西亚倡议的共同市场。她希望鼓励增长c提高工人就业率和提供另一转口贸易的途径。

这阶段于六十年代中,因一连串事件发生迫使她改变策略的方向,继而结束,这些事件包括跟马来西亚拆伙,以及英国撤出新加坡的军事基地,事件对当地的经济不利。面对经济腹地的流失,只有极细小的本土市场,以及下跌25的gnp,新加坡的发展策略转移到第二阶段,即出口劳力密集的货品。

#5

就在此时,由于发掘和培养本地的企业家是缓慢和不可靠,有人建议政府积极干预经济,依靠市场的力量,创造投资气候和商贸环境,包括有力的政治c经济和社会措施c制度改革c教育架构的重组,以及税制的详细审议,以吸引国际企业的投资。在这个阶段,新加坡的贸易和投资迅速增长,而nes将劳力密集生产程序,迁往劳工成本较低的地方,如新加坡。

从七十年代初期,新加坡的劳动力充分就业。接着是劳工短缺和国外保护主义的兴起,经检讨竞争策略后,新加坡转移到高增值的经济活动,这是在1979年的第三阶段。当时,政府推行一连串的财政措施,增加对rd和教育的承担,以创造一个成熟的c以制造和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

虽有明显的成就,但新加坡不以为满足,他要继续的发展,在亚太区寻求新机会。座落在壮丽的地理位置,以及拥有完善基建和熟练劳动力的国家新加坡,它要将自己定位在该地区的竞争策略中心,吸引更高层次的商贸活动,包括rdc市场推广c金融和策划。为达到目标,部分借助新的地区组合,sijri成长三角带,结合三国的资源,互补不足,包括新加坡的地理位置c基建和熟练劳工c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天然资源和廉价劳工。新加坡藉与香港很强的商贸联系,提供具吸引力的基础,以进军重要的中国和越南市场。

以上述新加坡追求一个提高自己竞争优势的策略,她以清晰的国家远见,政府积极的干预,以及提升竞争优势的来源,包括劳动和基建,使经济得到高增长c充分就业,以及大大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

#6

香港的国际竞争力

在国际经济中,香港是一个有趣的例子。她被视为世界上最开放c最少管制的经济体系之一,政府实质上没有太多的管制和干预,插手有关国际竞争力的事务。另一方面,香港在不断改变的环境中,表现出相当大的适应力,她以前是一个偏远的殖民地贸易区,跟中国通商,转口贸易,其角色开始逐渐转变。随着中国与1949年对外关闭,香港成为一个成功的制造业经济体系。

上述的成功是因为一些有利情况的出现,包括因冷战刺激起对制造品的需求,从上海流入的技术与管理方式,有助香港制造业发展;加上当时从内地来港的难民潮,带来大量可训练的廉价劳工。这些因素配合中国人坚毅的企业家精神,以及香港的法律c财务与经济基础设施,带来可观的经济增长和表现,特别是小规模的纺织c成衣c塑料和电子制造业。近年,香港的经济角色已因将主权回归中国而有所改变。香港于华南地区的商贸并没有因资源互补而减慢发展速度。

香港经济的优势是在于国际化。1979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港商基于中c港两地薪酬的差距和内地充足劳动力的因素,北上设厂,以降低制造成本,争取竞争优势。南中国的劳工成本大约是香港的十分之一。

有研究分析香港两大制造业,即成衣制造业和电子业的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指出个别工业所采用的竞争策略有相同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成衣制造业和电子业的核心策略均是依赖劳力密集式的生产,定期快速地调节生产去供应市场。

#7

以电子业为例,他们的目标市场规模并不大,如图文传真机c电视游戏c发声玩具和其他合成电路的应用工具等。但成衣制造业来说,他们则集中以短期合约方式,生产外国国际名牌的高质时装。在这两种行业中,买手代理跟制造商的关系尤为重要,他们有一细小的网络,经常联系。香港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能回应需求的改变,利用行业内高度相互依赖的灵活网络关系。

香港的工业出现了高度“片段”和“断层”的现象。所谓“片段”现象是指不同的产品生产程序由不同的制造商负责;而“断层”则指在企业内没有整套生产成品的工序。工业截短的意思是需要自己全盘承担需要的经费,而破碎是指转移在什么地方进行工业活动。以电子业为例,厂商倾向将劳力密集式的生产迁移去内地,以人手装嵌零件,节省全盘自动化的成本,以维持竞争力。在行业的研究活动中,业者多在生产改良,而不是核心的技术或设计,故大部分的制造业以原厂设备制造经营,很多企业将经营的方向转以贸易为主,利用供应和转包网络,向前整合。根据研究表列香港商业活动的类别。

#8

在香港进行的商业活动

─────────────────────────

公司商业活动

的百分率         活动性质

─────────────────────────

70-90 总部c贸易融资文件c商业谈判c交通

─────────────────────────

60-70 产品设计c商品销售crdc市场推广

c市场研究

─────────────────────────

50-60 售后服务c样本制造c起模c品质控制c

存仓分销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