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MBA管理经济学教材最新章节 > 第1节

第1节 免费阅读

:透米迦勒整理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0

东亚经济奇迹

东亚发展模型

透过政府干预而增长的“日本模型”亦不能应用在东亚发展国家中,原因是套用在发展中东亚国的模型,至少已有5个。

香港及新加坡

虽然两个城市与其他增长迅速的岛屿,尤其马尔他甚为相似,但两者在区内可算是各自精彩。纵使他们在30年代末期已是地位巩固的转口港,但贸易方向截然不同。有趣的是,这点奠定两个城市走向不同经济发展方向的相异处往往倍受忽视。香港向中国输入原材料,而从中国输出劳动密集制成品。40年代末期,众多中国企业家逃往香港及台湾,其中主要来自上海的能带机械逃难。部分企业家甚至向保险索偿机械器材的损失,以获得营运资金。他们迅速地发展及扩展其出口业务,专营塑胶花c成衣c纺织c玩具c运动用品及其他劳动密集货品。香港的英国殖国地政府提供了中立的经济环境:低盈利进口关税25带来宏观经济的稳定局面c低统一公司及个人收税原先125,上升至175,及主要来自流动盈利,为原先少于200万,后增长至600万的人口,迅速建立了社会及物质的基础。由于经济规模少及开放,货币政策的工具无异较弱。移民控制如劳工政策,因而亦成为影响经济活动的主要工具。

#1

由于缺乏农业,香港以最高的价钱输入食品,而将其他廉价消费品及输入品输出亦紧随而来。要是考虑欠周的国家有意将廉价货物在香港倾销,香港消费者及制造商会非常高兴。

低通胀及不断增长的出口,鼓励人民储蓄及投资。此外,对海外投资的开放态度亦有利于极具支持性的经济环境。虽然输出口制造起初以本地为主,但香港后期吸引海外企业,利用香港劳动人口生产劳动密集货品出口。这有助香港通向全球市场及全球科技“架”。只要没有为出口商提供保护或“赠送”奖励,如免税期,海外投资者剥削经济的危险便不会出现。

政府管制大都受制于土地计划。计划目的是令香港这个人口密集的岛屿及其邻近地区适合居住。虽然取缔潜建楼宇交由私人户主拥有,但公共投资仍包括公共房屋。

大批移民流入引发激烈的斗争并激化了灵活性。正如在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吸纳大量员工的并非工厂,而是涉及经济范围的“非正式”行业。分包合同透过非正式及正式聘请来加强劳工使用率。随着经济迅速增长,劳动人口的技术及其工资亦大大提高,每年实质增长有15,而正迅速增长的在职家庭收入亦上升。香港经济亦因为旅游业而变得多元化,而金融服务c大规模传统贸易行业及不断增长的制造出口,对香港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有来自中国的各类型制造品出口的中间人服务扩张,情况自1979年中国开放政策实施后更有上升趋势。而香港制造业亦变得非常成熟。

#2

随着资金上升,香港企业家着手投资海外,以便利用其管理及市场经济来扩充生产。直至70年代末期,这些企业家在众多发展中国家,尤其亚洲的出口工业,已成为重要投资者。

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厂家便纷纷将非技术性的劳动密集运作迁往大陆。估计香港企业家目前在中国雇用的员工人数至少有400万人,单在珠江三角洲已有300万人。他们主要负责出口制造,人数远远超过香港总劳动人口。虽然中国生产人数较香港的多出100万,但香港的制造出口接近300亿美元,而中国则只有650亿。由于香港主要集中较高技术生产过程,所以以每一元计,香港的增值额较中国高。

新加坡与香港刚好相反,属向内为主的转口港,为马来西亚c印尼及泰国从其他地方输入制成品,及负责将其基本产品,主要是锡c椰油及树胶c进行分类c包装及分工,然后再输出国外。

新加坡自50年代末期取得后,由于得到世界银行及其他国际机构支持,遂成为马来西亚联邦的向内为主制造中心。这正好配合李光耀新社会主义政府的意识形态。他希望新加坡成为马来西亚农业腹地的工业中心。新加坡政府透过直接投资及“挑选赢家”保护联邦市场输入代替品,从而在制造业担当重要角色。然而,基于联邦的种族组合,尤其新加坡以华人为主,李光耀的展望未能实践。新加坡于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联邦。

#3

新加坡迅即发现自己须面对多重严峻打击。首先,英国有意撤回军队,而英国驻军一直是新加坡经济的主要经济资源。另外,由于联邦逐渐变得自我保护,新加坡亦继而失去马来西亚这个市场。与此同时,印尼提出对抗政策,试图从新加坡手中取回印尼输出口的中间人角色。

1965年,新加坡人的资金,继日本之后是全亚洲最高,但失业率至少有13。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工会,行动激进,造成工业关系非常恶劣。于是政府向工会游说,要经济繁荣c就业率增长及资金上升,工会行动得理性化。此外,正式工会行业以外的工人利益亦须受到关注。

一夜之间,新加坡由向内出口转为向外出口。这种急剧的转变可在新加坡发生,原因是她在马来西亚两年期间,所行的保护主义道路不是太远。有别于香港,新加坡没有向海外销售劳动密集制成品的经验。因此,新加坡邀请世界各地,尤其美国c日本及欧洲国家,使用其劳动人口及基础设施作为出口基地,新加坡能成功吸引国际企业,在于她能提供一个健全的社会基础设施教育及保健,一个个全球竞争性及高效率的实质基础设施交通及电子通讯,以及一个廉洁的政府。此外,新加坡亦提供高级住宅,起初只限于公营部门,但后来仍售与私人拥有。这对经济生产力及政治稳定有莫大贡献。

仅仅3年后,即1968年,新加坡的制成品出口及经济突飞猛进。直至70年代,新加坡出现劳工短缺,所以从马亚西亚c菲律宾及其他邻近国家输人gastarbeiter。

#4

由于贸易持续增长,新加坡大有机会成为全球第二大港口首位是纽约。与此同时,新加坡旅游业昌盛c金融业亦在发展当中。

香港方面,低通胀及稳定汇率鼓励高储蓄及投资。作为刺激私人屋宇及退休储蓄的公积金,为公共投资提供资源。经济开放再次限制货币工具的使用。

当实质资金上升,制造业及其他行业更趋复杂化。在不足30年间,由电子零件的简单装配,转移到零件制造的精密工程,以至“机械人”生产。新“三角”政策现已实行,目的是在马来西亚及印尼,从那些对新加坡已没有经济效率的工业,聘用相对没有技能的廉价劳工。到90年代末期,单在印刷副产品工业工作的员工有50万人。新加坡有超过七成的制造出口由外国企业生产。正如香港一样,由于没有保护政策,及为数甚少的本土管制,再加上销售地点主要以世界市场为主,外国企业难以在新加坡取得垄断地位,有异于香港殖民地政府。新加坡政府自1959年宣布后,有着浓烈的干涉主义味道。生产公共投资由向内及干涉主义政策衍生。新加坡亦成立经济发展局,目的是以一个“一站店”的模式处理迅速的市场流入,尤其协助对经济甚为重要的外国投资者进驻本地市场。新加坡政府仍采用由马亚西亚联邦规例制定的免税期。及为外国公司提供保护主义环境c信贷及土地资助。而这些已成为经济发展局官员与外国投资者磋商的主要“卖点”。但与会的投资者指出,这些好处对他们作投资决策没有太大影响,这亦证实了其他国家的经验。

#5

新加坡试图“挑选赢家”的政策有碍生产,所以不久便遭抛弃。而由官方“挑选”的首个出口工业,成衣及纺织,亦彻底失败,成衣出口从未“出口”,相反电子装配却兴盛起来。而获得丰厚资助的“新加坡丝”亦告失败,最后亦被放弃。自从一间享负盛名的照相机企业,在新加坡取得垄断地位后倒闭,剥夺新加坡发展镜片科技机会后,新加坡已对“挑选赢家”失去信心。由于新加坡官员有意维持管理环境,有关的讨论仍持续不断。但新加坡政府为了顺从市场走势,特别是要争取爬上技术及科技阶梯的机会,也决定放弃选赢家政策。

经过25年非常成功的发展,新加坡政府明白,他们大部分的干预要不是有碍生产,便是多余,所以正着手撤消参与商业生产,及考虑进一步私有化,甚至包括“公共货品”。收入税收亦相对高对企业征收接近50,要是再加上公积金供款,个人的征税还要高。政府亦有意取消征税优惠以支持低企业税,务求提高效率。信贷资助到70年代已大大削减。有人认为减少公共干预可让众多有为的政府官员投身商界,更能让他们发挥所长。

新加坡政府透过空间计划,对经济发展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作的主要贡献,更甚于香港政府。新加坡是一个花园城市,在没有付出任何经济成本下,注重环境建设及自然美。在城市运输政策方面,新加坡处于全球领导地位。大众公共交通完善。纵使人民拥有汽车比率高,但交通挤塞情况绝无仅有。价格往往与宽松管制共同使用,以达到社会美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