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漫漫求职路(全景式长篇纪实文学)最新章节 > 皇帝女儿不愁嫁吗

皇帝女儿不愁嫁吗 免费阅读

二c大学扩招与不包分配

从公元1998年起,我国的大中专学校开始了史无前例的c连续十几年的大规模的扩招,而且势头越演越烈至本世纪的2012年,全国高中升大中专学校的升学率已由恢复高考后二十年一直徘徊在20——30之间,猛升至高峰期的80——90以上。甚至发展到一般院校疯抢生源和一个考生同时得到几份录取通知单的登峰造极之颠。同步,围绕教育是不是一个产业?扩招后如何保证教学质量?专业重叠撞车内耗?学校为扩招扩容基建累积的债务怎么办等等的问题开展的讨论和争议始终没有停止,好像至今也没有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

2000年起,延续建立新中国五十年来的我国大中学校毕业生包分配的格局,突然打破。由此,每年几百万大中学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大幕拉开了每年几百万的毕业生,加上多年积淀下来的上千万“不稳定”工作的历届毕业生和几亿的家长开始踏上了为大中学校毕业生“求职”的茫茫征程

1c皇帝女儿不愁嫁吗

还是让时光回到2002年的9月上旬一个极平常的日子

北上的列车卧铺上坐着一对母女,这是与周围几对家长陪子女赴大学报到的一样乘客。不仔细观察,这一对母女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无非是这位母亲好像是位典型的知识女性而已,矜持中略带点丝丝忧愁。

非怪,自己精心为女儿设计,女儿即将去报到的这所大学,你说对它了解吗?又好像又有点揣摩不透

电脑网络四通八达,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尽管女儿去读的大学不是重点大学,也不是二十一世纪“100所”品牌大学。然而女儿未来的大学,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级圈内的核心,又在北方最大港口城市的市中心,地理位置很好。这所北方外国语学院,前身是解放前外国人在这座城市租界地创办的一所商贸学校。解放后,几度专业撤并,现为直辖市属的外国语学院。这所当时还不是很大规模的学院,却秉承了传统的教育风尚。女儿去读的“双语”班仍然实行外语小班制,仅招25名学生。而且全部实行“3十1”或“2十2”的学习安排。即在学校学二至三年,还要去国外学一至二年,确保有一定时间的语言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口语达到一定水平。据说学校学风严谨,师资力量强,每个专业都配有外籍教师。正因为此,该校这几年的录取分数线均高出重点大学几十分,是个热门学校。

知女莫如母,女儿是位受传统教育家庭长大的独生女。她生性胆小腼腆,每遇大考又发挥失常。这不,高考估分,她就估了个界与重点线与非重点的尴尬之间。鉴于平时女儿记忆力好,口语好的特长,加上这次估分,女儿外语单科可以上外语学院的必须分数。母亲在研究各类学校资料后,决定女儿填报这所非重点的北方外国语学院。而且第一志愿就是填的这学校,并且同意专业调剂。为了再保险,家长还动用多方关系,向该校招生办打招呼。女儿分数下来后,却上了重点线。北方外国语学院也来了电话,只要同意调剂专业,录取没问题。原来,女儿的分数比这所学校录取当地生的分数还要高出一截。

应该是如愿以偿。然而后来发生的几件事,又不得不使原本就心事重的母亲增添了几分担忧。

一是该校的录取通知单写明,要求学生报名是要从当地粮食部门转来粮油关系。女儿所在地,几年前就废除了粮油证,购买粮油已经全部市场化了。为深入了解此事,家长多次打电话学校招办咨询,结果电话不是没人接,就是接通了两次,也因为是非招办工作的其他老师值班,问来问去,也答不出一个所以然。无耐之下,家长也只好硬着头皮去报名。她心想,总不至于学校就不会因这个所谓的“粮油关系”,就不让学生报名吧?何况,家长还有接话老师的名和姓,难道你这么一所有教养的学院,就会不讲理吧?尽管学校没有因“粮油关系”卡报名,却给办事缜密的家长留下了工作不细c有点傲慢的第一印象。

二是乘坐的火车到站长后,学校不派车来接就罢了,也没有一名工作人员在车站引导,告诉学生和家长坐几路车去学校。这么冷淡的态度,与南方各学校,热情周到的接待形成鲜明的对比。母亲真不明白,难道你们学校,就不愁生源吗?好生源也不愁?

三是到校后的报名也安排的不细,考虑的不周。比如,女儿安排的住宿是校外租地,离校部报名处有二十分钟路程,一会儿要报名处签章,一会儿又要住宿处签章,人为的搞得家长和学生提着行李往返多次办手续。人地生疏,一天期限,家长和学生来回奔波,个个疲惫不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