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 婉约词最新章节 > 第 13 章

第 13 章 免费阅读

晁叔用以为:“东坡如王嫱、西施,净洗脚面,与天下fù人斗好,质夫岂可比哉!”是则然也。

余以为质夫词中所谓“傍珠帘散漫,垂垂yù下,依前被风扶起”,亦可谓曲尽杨花妙处,东坡所和虽高,恐未能及,诗人议论不公如此。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本词是和作。咏物拟人,缠绵多态。词中刻画了一个思fù的形象。萦损柔肠,困酣娇眼,随风万里,寻郎去处,是写杨花,亦是写思fù,可说是遗貌而得其神。而杨花飞尽化作“离人泪”,更生动地写出她候人不归所产生的幽怨。

能以杨花喻人,在对杨花的描写过程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比章质夫的闺怨词要高一层。

贺新郎

rǔ燕飞华屋,悄无人,槐yīn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①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②。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③。

【注释】

①瑶台:传说昆仑山仙人所居之处。 曲:深处。

②秋风惊绿:秋风起后,榴花凋谢,剩下的绿叶,禁不住摧残。

③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评解】

这首《贺新郎》借咏名花佳丽,以抒诗人的感怀,寄意高远,构思奇妙。上片咏佳人,隐约流露出人物的孤独心境。

下片写石榴,然后将人物与石榴合写,亦花亦人,巧妙新颖。

全词以华美艳丽的形象,婉曲缠绵的情韵,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怀。

苏轼在新旧两派当权时,均不愿随声附和,取媚求进,因而或遭新党排挤,或为旧党不容。曾两次出任杭州。词中以榴花比托“幽独”的佳人,联系自己的心情和处境,借咏物曲曲传出自己的心声,手法极为高妙。

【集评】

黄蓼园《蓼园词选》:末四句是花是人,婉曲缠绵,耐人寻味不尽。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极写其特立独行之概。以上阕“孤眠”之“孤”

字,下阕“幽独”之“独”字,表明本意。“新浴”及“扇手”,其身之洁白,焉能与浪蕊浮花为伍,犹屈原不能以皓皓之白,入汶汶之世也。下阕“芳心千重似束”句及“秋风”句言已深闭退藏,而人犹不恕,极言其忧谗畏讥之意。对花真赏,知有何人,惟有沾襟之粉泪耳。

沈雄《古今词话》曾记载:苏轼任职杭州时,曾在西湖宴会。群妓毕集,而秀兰迟到,一府僚为此发怒。东坡即席写《贺新郎》为秀兰解围。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东坡此词,冠绝古今,托意高远,宁为一妓而发耶!

《唐宋词鉴赏集》:词人写作受到生活现象的触发,或从现实中摄取某些现象,这是可能的,但决不是生活的简单记录。把一首词的内容完全坐实到一个官场的风流故事上,刻板地句句索隐,这显然是附会之谈,不足凭信。

薛砺若《宋词通论》: 此词写来极纡回缠绵,一往情深。丽而不艳,工而能曲,毫无刻画斧斫之痕。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不必为官妓秀兰而作,写情景俱高妙。

写花写人,是二实一。

阮郎归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①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yù燃。

玉盆②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释】

①蕙风:夏季的东南风。

②玉盆:指荷叶。

【评解】

高柳新蝉,薰风微雨,池荷榴花,琼珠清泉,jiāo织成一幅初夏的美丽图景;抚琴、下棋、昼眠、嬉水,传达出人物风雅优闲的生活情趣。歇拍二句,写弄水叶面,琼珠碎而复圆,更觉清新可爱。

【集评】

沈雄《古今词话》:观者叹服其八句状八景。音律一同,殊不散乱,入争宝之。刻之琬琰,挂于堂室间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写闺情而不着妍辞,不作情语,自有一种闲雅之趣。

浣溪沙 春情

道字娇讹苦未成①,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②倾。 彩索③身轻长趁燕④,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注释】

①“道字”句:吐字不清,苦于言不成句。

②绿鬟:古代少女发式。 绿:黑色。

③彩索:彩色的秋千绳索。

④趁燕:追赶空中的飞燕。这里形容秋千上的少女身轻似燕。

【评解】

此词描写春闺少女的“慵困”情态。作者围绕“春困”这一侧面,着意描写少女娇慵的神情意态。构思新颖,不落陈套。全词轻柔细腻,情致缠绵,清丽谐婉,多彩多姿,为苏轼婉约词的佳作之一。

【集评】

贺裳《皱水轩词筌》:“彩索”两句,“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①忽还乡,小轩窗②,正梳妆,相顾③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①幽梦:梦境隐约,故云幽梦。

②小轩窗:意指小房的窗下。

③顾:看。

【评解】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集评】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晁无咎曾经说苏轼之词“短于情”,由这首《江城子》来看,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陈后山曰:“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从这首词看,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够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人生活范围的感伤,却不粘不滞,冰清玉洁,在悼亡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本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

浣溪沙

万顷风涛不记苏①,雪晴②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③。

【注释】

①苏:即江苏苏州市。这里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dàng但却并不介意。

②“雪晴”两句:想象黄州一带由于大雪而明年将获得“麦千车”的大丰收,而“人饱”将使“我愁”消除。

③镊(niè):拔除。 霜须:白须。

【评解】

苏轼被贬到黄州,适逢天降大雪。本词即为此所作,表示对“雪兆丰年”的欣喜。

这首词以乐景写忧思,以艳丽衬愁情,手法奇特巧妙。全词境界鲜明,情思深婉,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穷而情无尽的艺术效果。

【集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