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 历代游记选最新章节 > 第 55 章

第 55 章 免费阅读

体现出劳动人民不屈不挠向大自然、向命运抗争的无畏精神吗?作者简介:陆次云(生卒年不详),字云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十八年(1679)曾应博学鸿儒试,落选。次年出任河南郏县知县,以父丧归,后又起补江yīn县。文章精巧真切,似出天然。有《北墅绪言》。

●清朝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chā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小。数至八层,才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一。

题记:蒲松龄写过一首描写海市的诗,而这篇小品写的却是山市。山市恰如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本是由山中特定的气候、风云、光线造成的自然幻景,奇妙多变,气象万千。

在这篇小品里,作者以腾挪自如、连续快捷的笔法勾勒出多幅不同境界的图景,忽而孤塔高耸,直冲霄汉;忽而城郭连亘,市集喧闹;忽而高楼窗明,灯光灿烂;使得山市变幻的景观令人日不暇接。同时,景观的迅速变幻与人一物的惊喜jiāo相映衬,显示了山市奇景的强烈审美效果,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作者简介: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演所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援例补为岁贡生。除三十一岁时在宝应、高邮作幕客外,都在家乡为塾师。能诗文,善作俚曲,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yào等通俗读物多种传世。此外,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通过自己的丰富想象,运用唐传奇小说的文言体写成的文言短篇小说,构思奇妙,语言生动。其中的小品,描写精细委曲,文气简练隽永,颇得竟陵派神韵。

●清朝石淙

石淙在平地,已不见嵩,而嵩之水口也。盖太室之北原,受平洛洞之委,其上游,水行地中,至阳城之山,石壁百仞,水漱石根,始汇为潭,束为涧,折西,石愈奇。是为上下两石淙。南北两崖,各有洞窟可避兵,有唐武后磨勒诗记两淙。

洞水之石,如怒笋林立,如饮咒卧虎,高或数丈,平或半亩,纵横偃仰,肤骨色态,穷丽极妍。水索其根,穿其腹,幽黝沉碧,相得相忘,极人世光色,无可名状,全混怒狂啮噬之态。是为车箱潭。潭之下,峡愈束,水愈静,筏泛其中,青天如垂片二,人语如出瓮中。而青壁上,复呀石门。游人登岸,皆穿洞腹,出坐石辰,可觞席其上,以览水石之奇。造物赃人至矣哉!自此出峡,旷然禾畴,与峡中各一天地,视东溪、南溪之可游不可家者,又有桃源人世之别。盖三溪嵩室之胜,石淙又三溪之最胜矣。

题记:这篇游记起笔介绍了石淙在嵩山的位置、源头、地貌,以及唐代武皇留下的诗碑等等,使我们很快便对石淙有了大致的印象。石淙之美在它的奇趣天成。怪石林立,或如茂盛的竹笋,或如饮水的卧虎,千姿百态,纵横高低。溪流萦回于石根,穿流于石缝,幽深沉碧。静态的石、动态的水,各得其乐,相得相忘。涧水流至车箱潭,峡谷窄小,仰望青天如一片碧玉。人声回dàng如在瓮中。形色声音,奇观幻景,相映成趣。作者秉持着一片童心,写了游人在山水中的流连嬉戏,笔端流露出对造物主的欣赏与感恩心惰。出了峡谷,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平畴旷野,禾麦弥望。此地可以游玩可以居家,两全其美,胜出世外桃源多多矣。这篇小品文字清丽,音节响亮,给了读者美的享受。

作者简介:魏源(1791857),字默深,邵阳(今湖南邵阳)人。道光举人,入赀为内阁中书,改知州。后成进士,知东台,官至高邮知州。曾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和龚自珍同属主张“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人称“龚魏”。鸦片战争时,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著《圣武记》。后又将林则徐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和历代史志等增补为《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自设船厂,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有一定影响。能诗文,其诗颇有揭露清政府腐朽统治、体现爱国思想之作,风格道劲。其文深入显出,独辟町畦。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等书,并协助江苏布政使贺长龄编成《皇朝经世文编》。

●清朝石头城

悬岩千尺,借欧刀吴斧,削成城郭。千里金城回不尽,万里洪涛喷薄。王浚楼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船头列炬,等闲烧断铁索。而今春去秋来,一江烟雨,万点征鸿掠。叫尽六朝兴废事,叫断孝陵殿阁。山色苍凉,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脚。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题记:欧刀吴斧:《後汉书.虞诩传》,“宁卧欧刀,以示远近。”欧刀,行刑的刀。吴斧指吴刚砍桂树的斧。风利何曾泊:据《晋书.王浚传》,晋帝要浚到秣陵後受王浑调度,船过秣陵,浚指着船帆对王浑的信使说“风利不得泊也”,自管下金陵抢功去了。作者简介: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

●清朝扬州

画舫乘春破晓烟,满城丝管拂榆钱。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雨过隋堤原不湿,风吹红袖yù登仙。词人久已伤头白,酒暖香温倍悄然。

廿四桥边草径荒,新开小港透雷塘。画楼隐隐烟霞远,铁板铮铮树木凉。文字岂能传太守,风流原不碍隋皇。量今酌古情何限,愿借东风作小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