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 历代游记选最新章节 > 第 50 章

第 50 章 免费阅读

太宗卒用其法定北汉,盖汾水势与太原平,而晋水高出汾水之上,决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后城可灌也。岁在丙午,二月,予游天龙之山,道经祠下,息焉。逍遥石桥之上,草香泉洌,灌木森沉,□鱼群游。鸣鸟不已,故乡山水之胜,若或睹之。盖予之为客久矣。自云中历太原七百而遥,黄沙从风,眼眯不辨川谷;桑干、滹沱,乱水如沸汤,无浮桥、舟楫可渡,马列行深淖,左右不相顾。雁门、勾柱,坡陀厄隘,向之所谓山水之胜者,适足以增其忧愁怫郁、悲愤无聊之思已焉。既至祠下,乃始然乐其乐也。

由唐叔乃今三千年,而台骀者,金天氏之裔,历岁更远。盖山川清淑之境,匪直游人过而乐之,虽神灵窟宅,亦冯依焉而不去。岂非理有固然者欤!为之记,不独志来游之岁月,且以为之游者告也。

题记:本文熔考证、写景、抒情于一炉,是游记文中别一写法。晋祠:是祭祀周代诸倨国晋的开国君、武王次子叔虞的,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周初,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之了燮因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因名唐叔祠为晋祠。晋祠始建无考,北魏时已同记载。后代屡经修葺变迁,北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追封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其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殿内精美的宋塑侍女像和祠内长流不息的难老泉,以及至今郁郁苍苍的周析、隋楝,被誉为“晋祠三绝”。

作者简介:朱彝尊(1629-1709),字锡匕,号竹坨,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清代著名文学家。康熙十八年以布衣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晚年解职归田,漫游江南山水以自娱。通经史,能诗词文。于词推崇姜夔,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

●清朝登峄山记

峄山上下皆积石,间不容趾。小若拳,大若堂房,若鬼工所运,而惊涛骇兽之实于前也。山远近草木不殖,然“峰阳孤桐”载在(禹贡),岂以其生之不易,故贵之与?石质粗恶,游者免姓名于壁,未及百年,辄漶漫磨泐,不可辨识。一李斯篆其不存于今宜也。按《诗》言“保有凫绎”,释者谓绎与峰同。凫山在今峰县,县虽以峰名,山去县二百里,在邹县之南。杜预以为在邹县北,盖县治之徙久矣。

山径块扎,无燕憩之所,以是游者特少。然升高远望,风樯烟浦,出没百里之外,于以览神禹之迹,笑亡秦之愚,足以憎怀慨慷。岂必林木郁葱,台馆高下,然后为名山也邪?同予登是山者四人:巡抚山东、工部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宛平刘公芳躅增美;公弟芳永大年;河间府推官、大兴牛裕范式之;歙人汪之鲂于鳞。登其巅者,公与之鲂暨子也。

题记:峰山地处山东邹县。山上乱石磷峋,状若怪兽,山远近草木不生。因之游人稀少,寂寥荒凉。但是,“峰阳孤桐”的史料记载于古老的(禹贡)篇中;秦始皇巡幸峰山“,曾在这里留下记功刻石。神禹治水的伟绩和秦皇刻石的武功,赋予这块土地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升登此山,可览神禹之迹。笑亡秦之愚以憎怀慨慷,无怪乎作者情有独钟了。

历史遗迹点缀在大好自然之中利览它,使人追昔抚今,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内在她力,从而游览山水的情趣也得到了升华。

●清朝北山独游记

余读书马迹乡之山寺,望其北,一峰卒然而高,尝心yù至焉,无与偕,弗果。遂一日奋然独往,攀藤葛而上,意锐甚。及山之半,足力偿上。复进,益上,则洞水纵横其间,微径如烟缕,洁屈jiāo错出,惑不可辨识。又益前,闻虚响振动,顾视来者无一人,益荒凉惨栗,余心动,yù止者屡矣。然终不释,鼓勇益前,遂陟其巅。至则空旷寥廓,目穷无际,自近及远,洼者隆者,布者抟者,迤者峙者,环者倚者,怪者妍者,去相背者,来相御者,吾身之所未历,一左右望而万有皆贡其状,毕效于吾前。

吾于是慨乎其有念也。天下辽远殊绝之境,非先蔽志而独决于一往,不以倦而惑且惧而止者,有能诣其极者乎?是游也,余既得其意而快然以自愉,于是叹余向之倦而惑且惧者之几失之,而幸余之不以是而止也。乃此笔而记之。

题记:这篇游记在旅游心理上有独到的描写。作者在山寺读书,望北面山峰高峻,心向往之。yù往无伴,便奋然独行。开始意志坚定,及至半山,觉疲倦难行。再往前,深山寂寥,路径jiāo错,心怯而胆寒,yù回者数矣。然终致勇攀登到山巅。极日远眺,天风扑面,心中有一种历经挫折、战胜困难之后的成就感,仿佛四周群山万物都愿为自己效力。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凡要达到高远艰险的境界,必定要不畏艰险、意志坚定、坚持到底。无限风光在险峰,实际上,登攀的过程便是人们战胜自我的过程。把深刻的人生哲理寓于寻常的游山玩水之中,情感真实,催人奋进。

作者简介:张裕钊(18231894),字方侯、廉聊,号濂亭,湖北武昌东沟镇龙塘张村人。我国晚清著名书法家、学者、诗人。咸丰元年恩科举人,宫内阁中书,历主江宁、湖北等地书院。曾入曾国藩幕府,为“曾门四弟子(黎庶昌、吴汝纶、薛福成、张裕钊)”之一。他擅长书法,工于古文,是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作家。属文推崇义法,追求“论醇辞足”。其山水小品,文笔“渊雅超逸”,自成一家。著有《濂亭文集》等。

●清朝游狼山记

光绪二年秋八月,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过焉。既望,与莼斋游于州南之狼山。

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倚山为寺,寺错树间。最上为支云塔,危居山巅,万景毕纳。迤下若卒景楼及准提、福慧诸庵,亦绝幽复。所至增舍、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远绝尘境。侧身四瞩,江海dàng天,近在户瞩。隔江,昭文;常熟诸山,青出林际蔚然。时秋殷中,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霓,灭没隐现。余与莼斋顾而乐之。

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江水自氓蜀经吴楚行万里,至是灏羔渺莽,与海合会。山川控引,界绝华戎,天地之所设险,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杰之士所脾睨而筹也。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登广武山,叹悼时之无人。今余与莼斋幸值兹世,寇乱殄息,区内无事,蕃夷绝域,约结坚明,才外以恬熙相庆。深忧长计,复奚以为?

余又益槁枯朽钝,为时屏弃。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倘佯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洞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左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堰仰,以终其身。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

归书而为之记。

题记:这篇小品层次清楚,含意深长。作品首先描写狼山的风景,山上松桂桧柏,郁郁苍苍,寺庙倚山而建,掩映在浓荫之中,山顶有支云塔,高可于云,万景能容。由此俯瞰,近则寺院回环幽静,远则江海dàng天,隐隐可以望见江对面的昭文、常熟诸山。时值秋深,海气正白,海潮汹涌,江天寥阔气象宏大。其次介绍狼山地处长江与东海的jiāo汇处,乃天地所设,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魏晋之际,阮籍曾登高而赋,叹悼时之无人,作者身处清末乱世,国运飘摇,心中慨然,深忧无计,有着与古人同样的苦闷,只是含蓄隐约而已。再次,作者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古今兴亡,觉得既然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不如“左挟书册,右持酒杯,捐去万事,逍遥于江湖”。这也体现了清末知识分子,身逢乱世、壮志难伸的苦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